首頁>科技>資訊
構建雙創生態圈 寧夏促科技企業“集群發展”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牢記初心使命 爭取更大光榮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欠發達地區,對照其他發達省市,“雙創”工作一直存在創新能力不強、整體績效不高、企業營收能力較弱、經濟結構不均衡等問題。
“怎樣存活下去,怎樣發展起來?”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難題,寧夏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茹福華的思考很務實。
作為吸引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燈塔”和“航母”,孵化載體建設成為重要抓手。
近日,寧夏科技廳首次印發《關于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是為了加速培育科技型企業,形成“雙創”蓬勃發展新局面。
思路就是“兩手抓”
“目前,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勢頭是良好的。”茹福華指著一組數字告訴記者。
2020年,全區共有已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29家,其中國家級5家;眾創空間61家,其中國家級11家。截至當年年底,在孵企業數共767家,在孵企業從業人員10397人,吸納應屆大學畢業生1061人。
循著“兩手抓”的思路,寧夏一邊引入國內知名孵化品牌,一邊培育壯大本土“明星”,有的已經在全區開展連鎖、復制。
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東風”亦力道強勁。通過區外合作,以“東部—中部—西部”為主線的銀川飛地離岸創新網絡體系初步建成。
可喜的是,寧夏共享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立國內首個專門服務于綠色智能鑄造領域創客和企業的平臺,累計服務個人用戶9萬多個、企業用戶5000余家,促成交易額超過190億元。
“但是,我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跟發達省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創業孵化服務能力,仍不能滿足巨大需求。”寧夏科技廳副廳長黃思明坦言。
他指出,受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等客觀因素制約,寧夏孵化器及眾創空間整體規模偏小、檔次偏低、盈利模式單一、增值服務不夠、布局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迅猛勢頭。差距還表現在復合型專業人才較少等方面。
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圈,需要主管部門快馬加鞭,于是《意見》應時而生。
七大方面繪“藍圖”
《意見》指出,到2025年,各類孵化器總量達到160家以上,在孵企業3000家以上,基本形成梯次化、全鏈條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這幅藍圖,寧夏打算從七個方面描繪。
為了引導各類孵化載體提升發展能級,寧夏將對通過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備案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獎勵,通過認定的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獎勵。
對在孵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或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格的,企業享受支持政策的同時,分別給予所在孵化器3萬元、2萬元、0.3萬元的獎勵。
“只有通過空間賦能和服務賦能,這種孵化溫度才能有效傳遞,科技型企業的成長階梯才能搭建。”寧夏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孵企業、去年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寧夏解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萍說。
寧夏鼓勵孵化器開展各類全國性、行業性、品牌性的創新創業活動,經備案并通過審核后,根據活動影響力、規模及效果,按照實際支出給予20%最高30萬元補助。
不但著力支持孵化器建設,而且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意見》積極鼓勵科技成果入孵轉化。寧夏將建立面向在孵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支持機制,經評審后擇優給予立項支持。
補短板、強弱項、提功能、增能力。寧夏全力以赴打好這場“翻身仗”。
“筑巢工程”更系統
讓初創型企業借船出海,讓成長型企業揚帆遠航,保障不可或缺。
記者注意到,《意見》明確每年安排孵化器高質量發展資金,對孵化載體建設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科技型企業培育、創新創業活動補貼等以后補助和績效獎勵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時發揮孵化器行業協會作用,推動形成全區統一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網絡。
孵化育成體系構建非一日之功。于科技企業孵化器而言,這不是簡單的“倍增計劃”,更是系統的“筑巢工程”。
“這里的保障也包括監督。”茹福華說。
根據科技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年度評價結果,從C類升級到B類的一次性獎勵30萬元,從B類升級到A類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每2年開展一次績效評價,首次評價結果為A類的分別給予一次性30萬元和20萬元的獎勵,對連續兩次評價為“不合格”等次的,取消相關資質和政策支持。
成事之要,關鍵在人。
7月16日,全區第二期創業孵化從業人員培訓班順利舉辦。在來自京津等地專家導師的指導下,百余人獲得新的職業稱號——創業孵化從業人員。他們將成為推動全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過去我們的孵化器是1.0版,但在今后,我們要聚焦寧夏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推進需求,把孵化企業和孵化產業相結合,打造欠發達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黃思明表示。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企業 科技 寧夏 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