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工藝美術業者呼吁借助互聯網讓非遺“活化傳承”
中新網福州7月14日電 (記者 龍敏)“新冠肺炎疫情對壽山石行業影響非常大。去年以來,很多壽山石石雕從業者都轉到線上,傳播渠道和涉及廣度與以往線下交易大為不同。”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14日下午呼吁,借助互聯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
正值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召開之際,在福建福州舉辦的一場研討會吸引了多位知名工藝美術業者參與,共同聚焦疫情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聯網“新路”。
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會長葉少波指出,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人具備了文化藝術品消費能力,文化藝術品消費時代已然來臨。但傳統藝術品交易面臨著交易成本高、形式單一等痛點,制約了行業發展,在去年疫情期間更加凸顯。
陳禮忠指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福州壽山石產業規模迅速發展壯大,從業人員將近30萬人。如今,通過互聯網,人們欣賞壽山石更加便捷,能夠讓真正的匠心作品精準地找到有需求的人。
今年37歲的周鴻是一名新銳壽山石雕刻手藝人,曾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子賢。他說,去年以來,壽山石行業整體受到疫情影響較大。互聯網深刻改變了壽山石乃至工藝美術的傳播與發展,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在,福州壽山石雕刻手藝人們紛紛擁抱互聯網。
福建漆藝地位獨特,從資源、人才到民間關注度及投入等均處于全國前列。福建本土漆藝家沈克龍介紹,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今天的世界,在漆器藝術的傳達、傳播上也影響深遠。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讓漆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變通、更加鮮活。
“漆藝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理想載體。”沈克龍認為,互聯網會幫助傳統的非遺技藝實現傳承與創造,從而實現非遺的“活化傳承”。
自2015年開始專注于直播的歷國棟,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沉香直播從業者。歷國棟說,隨著近年來的傳統文化復興,加上互聯網的推動,沉香的需求被放大了幾十倍上百倍。同時,手藝人通過互聯網可以實時講解作品的材質、工藝和背后的故事,并與消費者在線互動。
“互聯網拉近了非遺作品與消費者間的距離,讓非遺技藝摘下‘神秘面紗’,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人們在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東家App首席運營官韓飛指出,借助互聯網平臺,可充分展示福建非遺文化與技藝,有助于非遺作品銷售,提升非遺品牌,也符合當下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趨勢和潮流,有助于非遺實現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互聯網 非遺 工藝美術 壽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