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要聞
特刊·百年同心路|風雨同舟坎坷行
1973年8月3日,周恩來會見并宴請原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
“文革”期間,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關注和維護下,統一戰線沒有被取消,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有關統一戰線組織都得以保留,在“文革”后期得到了部分恢復。
毛澤東、周恩來對民主人士的保護
“文革”時期,毛澤東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保護過一些黨的領導干部和黨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負責干部重新回到重要領導崗位。毛澤東在是否取消民主黨派、取消政協、取消統一戰線的問題上的清醒認識,維護和保存了中國統一戰線的根基。
1966年8月底,周恩來指示中央統戰部負責人:統戰部對統戰政策不要動搖,統戰工作必須堅持下去。并指示: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等可以先停止辦公和活動,但絕不能宣布解散,任何人也沒有這個權力。
1966年國慶前夕,周恩來在國務院各口、各部委黨組成員會議上作出指示:民主黨派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高級知識分子政策、華僑政策、外事政策,大家都要想一想,國慶節抓一抓。
1969年5月4日,周恩來在給有關單位和部門發出《關于保護民主黨派領導人的一封信》中提出,要對派往各民主黨派機關的軍代表“談談政策”。這封信對保護各民主黨派領導機構成員起了重要作用。
1970年2月,周恩來再次對進駐各民主黨派機關軍代表指示:對民主人士不能隨便揪斗。之后,他又幾次向有關部門提出:要把已下放勞動的民主黨派人士中的中央委員以上人員,從干校抽調回來。
1970年11月1日,在周恩來的過問下,各民主黨派中央機關遷入全國工商聯大樓,開始聯合辦公,并組織在北京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和中央委員進行學習。
1971年9月6日,周恩來主持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稿,對統一戰線問題提出:統一戰線其實最廣泛,黨與非黨,黨外幫助整黨,不是沒有話可說。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是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三結合一強調,氣勢就大了。剝削階級只能占少數。黨與非黨是大的統一戰線。
統戰部門堅持開展工作
1966年8月23日,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約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談話,寬舒他們的緊張情緒,提出應對策略并給予幫助。9月21日,中央統戰部就“文革”中有關統一戰線政策提出應對意見,努力降低統一戰線成員受沖擊的范圍和程度。27日,中央統戰部制發文件,就黨外人士迫切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提出處理措施。
1966年9月,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派出4個調查組分赴中南、西南、西北及河北調查“文革”沖擊宗教的情況,在調查的基礎上草擬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對一些重要寺觀教堂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
1970年7月,根據中央和周恩來的指示,中央國家機關統戰系統軍管組對人大、政協機關所屬統戰對象在“文革”初期被查抄財物的情況做了調查,并提出了《對在京部分統戰對象被查抄財物的處理意見》。1971年2月,該意見經毛澤東批準下發,當年即對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館館員被查抄的財物集中進行了清理、退還。
“文革”后期黨的統戰政策的部分落實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在毛澤東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加快了落實干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的進程和落實黨的統戰、民族等政策的工作。1972年11月,周恩來、李先念指示,對統戰人士,不僅要在物質生活上照顧他們,而且要在政治上給予照顧,讓他們看到文件,遇到國內外重大事情給他們通通氣。中央統戰部著手成立了臨時業務班子,初步恢復了一些工作和活動。
1971年夏,毛澤東視察南方,再次提出,民主黨派還是要的,不要急于取消?!熬乓蝗笔录?,周恩來即指示有關部門,讓下放到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機關“五七”干校勞動的民主黨派中央委員返回北京。12月29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今稱無黨派人士)座談會,由周恩來傳達中央關于揭批林彪、陳伯達的一系列文件,說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問題。這是“文革”以來,中共中央領導人第一次向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傳達講解中共中央文件和國家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進行的一次重大的統一戰線活動。
之后,經周恩來批準,向在北京的各民主黨派中央委員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作了傳達,各地也陸續進行傳達和討論。在周恩來的過問下,統戰系統軍管組決定,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機關聯合辦公,撤銷機關軍代表,成立了臨時領導小組,下設聯合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1972年1月24日至2月12日,根據周恩來的批示,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寧夏固原地區工作座談會。3月,黨中央指示檢查貫徹民族政策情況。8月,周恩來指示農林部(1979年2月轍銷)派專人赴青海,調查了解青海省農牧業落后問題。經過一系列工作,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一些錯案得以糾正,受到嚴重破壞的民族關系得到初步改善。
根據周恩來的指示,1972年,中國佛教協會和伊斯蘭教協會開始部分恢復工作,“文革”初期受到破壞而關閉的一些寺廟經過維修逐步開放。
1972年7月20日,周培源寫信給周恩來,分析了造成中國基礎科學落后的三方面原因。23日,周恩來寫信給國務院科教組和中科院負責人:把周培源同志來信和我的批件及你們批注的意見都退給你們,好作根據,在教科組和科學院好好議一下,并要認真實施。10月6日,根據周恩來多次指示精神,周培源在《光明日報》發表《對綜合大學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反響。11月6日,周恩來到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館視察,關切詢問參事、館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情況。
197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老干部、高級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住房情況的調查報告》,規定住房被擠占的原則上應予退還。
1973年5月,經周恩來同意,中央統戰部組織統戰人士到外地和在北京參觀學習,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各民主黨派在京中央委員及部分知名人士共128人報名參加。
1974年1月,周恩來派人到郭沫若家了解情況,提出保護措施。
1975年2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章乃器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5月3日,毛澤東召集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員談話,并針對當時有人把知識分子貶稱為“臭老九”,說“老九不能走”。7月,黨中央批準國務院關于中國科學院要整頓的報告。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起草了《關于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匯報提綱)》,指出: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鄧小平說這個文件很重要,不單管科學,而且對文化教育各部門都有用處,并指出:科學研究是一件大事,科學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
1972年10月30日,在周恩來的過問下,全國政協建立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學習領導小組,正式恢復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的學習活動。1973年2月28日,經周恩來批準,全國政協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舉行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26周年座談會。這是“文革”以來第一次以全國政協的名義公開見報的一次會議。
中央統戰部業務組先后于1972年11月和1973年3月就紀念孫中山誕辰、忌辰的活動寫了請示報告,經周恩來批準先后恢復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在孫中山誕辰和忌辰舉行的紀念活動,仍由全國政協、民革中央分別出面舉行紀念儀式。
四屆人大重申黨的統戰政策
1973年10月中旬,葉劍英、鄧穎超同在京的黨外人士協商四屆人大的代表名單問題。葉劍英強調要繼續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今后需要大家協助建設國家,經常提些意見,把各方面的事情辦好。葉劍英多次會見回國參觀訪問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向他們闡述黨和政府的正確政策,還多次叮囑僑務工作者:海外有幾千萬僑胞,他們愛國心很強,我們不能傷害華僑感情!
1974年,在籌備四屆人大過程中,周恩來指示中央統戰部派領導干部參加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推薦黨外人士。據此,中央統戰部在文化藝術界、工商界提出了一批名單。這些人的審查結論報周恩來審核,經毛澤東批準,終于從文化藝術界、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各方面選出100多名代表,使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人數達到237名。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使各民主黨派和各族各界愛國人士增添了希望。1975年10月1日,一批在“文革”中受沖擊的老干部、高級民主人士、老教授、老專家被邀請出席國慶招待會。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