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百年同心路·與委員同訪
這份議決案為啥沒有封面呢?原來……
這是一處典型的上海石庫門建筑。走過一道不算太寬敞的天井,客堂間的門楣稍稍有些低,這讓身高1.85米的記者,不由得些微低下頭,也順便提醒同行的全國政協委員馮丹龍,“馮老師,當心哦!”
“沒事,以前的老房子就是這種格局。”馮丹龍委員對此處也甚是熟稔。
這又是一處非典型的滬上紅色遺址紀念館。拐進客堂間,記者看到的是墻上一塊碩大的顯示屏和下部一道拉長的U型顯示屏,現代感十足。一旁的銀色小圓盤更是點睛的所在,整體予人鮮明的高科技感。
此刻,記者和馮丹龍委員的站立之處,有兩個地址名。以前,喚作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時,名為老成都北路7弄30號。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
“這幢始建于1915年的輔德里石庫門民居,曾是時任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的寓所。”紀念館工作人員小費一邊說一邊轉動著銀色小圓盤,大屏幕上逐一顯示著《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
“一個樹德里,一個輔德里,這是多么奇妙的一個歷史巧合啊!”讓馮丹龍委員感慨的這兩個“里”,本是滬語中“弄堂”的意思:一個地理單位。
中共一大的會址,當年開前門是望志路,開后門是貝勒路樹德里。一字之差,一“樹”、一“輔”,“樹”者,樹立也;“輔”者,輔佐也。曾經“在歐洲大陸游蕩的幽靈”,來到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從樹德里走向輔德里,初長成、再成長。
這也意味著,二大與一大共同完成了黨的創建任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創建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辯證統一關系,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里程碑,在中共黨史和中國現代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由“樹德里(一大)”確定推翻資產階級直接搞社會主義革命到“輔德里(二大)”確定聯合資產階級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的肇始和發端就在這里。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方針和政策策略的一次重大轉變,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境界。”小費邊說邊按下銀色小圓盤的確認鍵,大屏幕上顯示出這么一段話——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
“現在顯示的這份議決案是原文的影印件吧?只是為啥沒有封面呢?”馮丹龍委員略有些疑惑。
“因為我們紀念館保存的二大文件是一份合訂版。”小費告訴我們,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上海,中共黨員張靜泉(人亞)決定冒險將其保管的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報轉移到寧波鎮海鄉下。張人亞的父親張爵謙思想開明,聽到兒子要他保護這些文件,馬上答應下來。老人對外聲稱張靜泉已在外喪生,并為其修了一座衣冠冢,將那批書報文件用幾層油紙精心包裹,密藏在衣物下。
這一埋就是將近30年。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張爵謙挖開墓穴,取出文件,讓三子張靜茂帶回上海、交給政府。遺憾的是,張人亞離開家鄉后,于1931年12月赴江西瑞金繼續革命工作,次年12月因勞累過度在蘇區病逝,年僅35歲。
聽到這段故事,馮丹龍委員和記者都以肅穆之姿,向屏幕上的影音件行注目禮。
“1931年11月,中共北方特科派出的共產黨員與我的祖父馮玉祥將軍取得了聯系,大力支持和幫助馮玉祥、吉鴻昌等建立和發展抗日同盟軍。”馮丹龍委員告訴記者,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影響下,愛國將領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聯合抗日”的口號響徹長城內外!
1948年上半年,中國所面臨的“兩種命運、兩種前途”已涇渭分明:國民黨的戰事已是強弩之末,蔣介石一意孤行的獨裁、專制統治行將被推翻。中共中央于4月30日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熱烈響應。
“當時遠在美國紐約的祖父馮玉祥感到無比振奮,首先響應中共號召,決定回到祖國出席新政協會議,參加新中國的建國工作。為了新中國誕生,祖父馮玉祥積極做回國的準備。為了告別僑胞和美國朋友,他于1948年7月30日、31日先后發表《告別留美僑胞書》和《告別美國人士書》。”馮丹龍委員追憶著當年的光榮時刻,祖父帶著祖母李德全,姑姑馮理達、馮穎達、馮曉達和父親馮洪達以及姑父羅元錚和秘書賴亞力8人,沖破了國民黨特務的重重圍困和迫害,在紐約登上了蘇聯郵輪“勝利號”。他登上舷梯時,轉身向前來送行的朋友們揮手說道:“我們到祖國再見吧!”
“祖父始終不知道,他所乘的這艘豪華郵輪,是中國共產黨出錢給他包的。就連祖母也是在1958年加入共產黨以后才得知的。”馮丹龍委員告訴我們,有一次,祖母見到故舊于志恭時被告知:“馮先生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是毛主席、周總理批準,指示當時東北局財政負責人錢之光同志撥出專款,從蘇聯雇了勝利號接馮先生回國的。這是我入黨以后,和吳老(玉章)在一個小組學習的時候聽說的。”
遺憾的是,馮玉祥將軍于1948年9月1日在黑海不幸罹難,犧牲在新中國誕生的前夜……從石庫門里的“民主的聯合戰線”到窯洞中的“五一口號”,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民主黨派成員共同流血犧牲、共同奮斗進取的光輝歲月。
聊到這里,記者和馮丹龍委員也已經走到了紀念館的后天井處,這里曲徑通幽、綠意掩映。“我祖父沒看到的一幕,我的祖母親眼見證了。”馮丹龍委員說:“1949年9月21日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這是一次肩負著建立新中國使命的時代盛會。參加盛會的代表包括中共、各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共662人,被邀來賓300人。”
“祖母告訴我,毛澤東用洪鐘般的聲音致開幕詞,當他說道‘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時,全場人們的眼里都閃爍著淚花。”當馮丹龍委員說到這里,記者和她不約而同望向已在背后的客堂間。
那里,有《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那里,是中國共產黨人最早提出關于統一戰線思想的地方;那里,是來時路的起點,這一路走來風雨兼程、這一路走來光榮輝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