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雙碳目標很大離不開每個人的小貢獻
——全國政協“生態文明建設”讀書群進社區公益活動小記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呂巍)
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一座占地面積87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22平方米,集黨建空間、文化空間、親子空間、健康空間、美食空間、便民空間和街區工作站于一體的社區公共空間——石油共生大院,實現新老建筑共生、居民與職工共生及各類文化間的共生,投入使用不足一年,石油共生大院已經成為綜合性社會治理創新的“網紅”項目。
6月18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全國政協“生態文明建設”讀書群進社區公益活動在這里“上演”。全國政協委員和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師生代表,石油大院社區、石科院社區居民代表一起,共話雙碳目標下社會公眾的責任與擔當。
“調低電視屏幕亮度、及時拔下家用電器插頭、用電飯煲蒸米飯時提前浸泡10分鐘、每月少開一天車、紙張雙面打印……”在大院主題廣場靠墻擺放的“減少碳排放 助力碳中和”主題展板前,社區工作人員通過一組組數字和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例子向大家簡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雙碳目標很大,卻離不開每一個人每天每個小小的貢獻。”一位社區居民的“總結”很是到位。
展板的另一側,一個裝滿小紙條的大罐子被工作人員從桌子上捧起。“請您抽一道題目吧,看看是否能答對,答對有獎。”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偉被“幸運”選中,他的題目是:中國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風沙土地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幾?
“我選A,15.9%。”
“您答對了。”
在社區群眾的贊嘆聲中,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局原局長劉雅鳴也選擇“出戰”。世界現有耕地總面積占世界地表總面積百分之幾的考題同樣沒有難住這位“業內老專家”,10%的答案脫口而出。
委員們的“精彩表現”極大地激發了社區居民的答題積極性,工作人員有序組織,桌子上的獎品大有不足之勢。
隨后在大院多功能廳舉行的交流會是這次進社區活動的重頭戲。委員讀書活動重點閱讀書目《碳達峰、碳中和100問》的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生態文明建設”讀書群群主李朋德、王翠坤分別與大家分享了各自的“降碳減排觀”,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碳從哪里來?氣候變化是真的嗎?如果繼續碳排放會怎樣?我們該怎么做?我可以做貢獻嗎?陳迎將碳達峰、碳中和與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低碳環保的身邊事,告訴大家不浪費才是最大的美德,要拒絕偽環保,要學會重復利用。而《碳達峰、碳中和100問》一書也旨在向全社會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李朋德委員從紙張說起,號召社會大眾堅持厲行節約,發展循環經濟。“什么是綠色生活,就是少用一張紙、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就是垃圾要分類、用水要循環、用餐要光盤。什么是綠色產業?就是從碳循環這個大范疇來考慮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一方面,繼續探索如何利用低質煤清潔高效發電;另一方面,繼續挖掘煤改氣、煤改油的潛力,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用創新驅動推動能源革命。”
在王翠坤委員看來,建筑領域也需要進行“低碳革命”。“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設每年產生的碳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18%,若維持現有建筑節能政策標準不變,碳達峰時間預計在2038年左右,明顯滯后全國碳排放總量達峰時間。因此,無論從建筑的設計、材料生產環節還是施工建造環節,都必須加大低碳化的考量。”
她建議從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考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方面持續提升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能效,另一方面,注重采用適改性強、性能高的結構體系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術,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生產和建造階段,也應加大綠色建造力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減少碳排放。”王翠坤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界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影響和帶動更多界別群眾共同增進共識、擴大共識是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的重要內容,今天的活動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在委員與社區居民、院校師生互動交流后,李偉表示,雙碳目標的早日達成離不開企業、民眾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大對社會的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認識,轉變企業、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尤為重要。“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政協委員要動起來,以身作則、解疑釋惑,和全社會一起共同探索中國碳達峰、碳中和之路。”李偉說。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雙碳 目標 社區 達峰 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