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圍繞3個熱門問題,這位政協常委帶課題組忙著找答案!
2021年即將過半,中國經濟一路披荊斬棘,在疫情常態(tài)化之下走出了獨特的復蘇路線。圍繞包括消費熱度、實體經濟杠桿率、大宗商品價格在內的,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幾個熱點話題,由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帶領的課題組近日不僅給出了細致分析,還加以展望與建議。
■問:居民消費熱度如何?
■答:收入跟上來,增長動能自然釋放
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增速在第一季度沖高后出現回落。相較于2019年4月,今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過去兩年平均增速為4.3%,與疫情之前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
從環(huán)比上看,今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3%,相對于3月的提升比較有限。而從已經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費數據上來看,消費對于經濟增長復蘇的驅動作用也仍有待提高。
課題組判斷,年內我國居民消費仍存在進一步恢復的空間,尤其是在服務性消費和線下實體消費上,但當前這兩類消費之所以增速不高、進而拖累整體消費增長,也有兩個具體原因。
一是經濟復蘇尚未完全拉動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13.7%。但從兩年平均的角度,實際增長僅為4.5%,較之2019年第一季度低了2.3個百分點。從就業(yè)數據上,今年三四月份,我國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分別為5.3%和5.1%,但仍高于2018年與2019年的同期水平。
二是今年上半年零星疫情對消費傾向產生了影響。
展望今年下半年,課題組認為,在偶發(f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復蘇在居民實際收入中得到反映的前提下,居民消費增速有望在三四季度出現“U型”反彈。
■問:如何穩(wěn)住實體經濟杠桿率?
■答:信貸供給正在收緊,要提防3大風險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及宏觀經濟持續(xù)復蘇,我國宏觀杠桿率持續(xù)小幅下降。整體看,我國非金融企業(yè)杠桿率占實體經濟杠桿率的60%,是實體經濟杠桿率最主要的組成成分;特別是2008年以后,我國非金融企業(yè)杠桿率快速上升,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為了探索我國非金融企業(yè)部門杠桿率上升的原因,課題組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對各行業(yè)企業(yè)杠桿率的演變進行了測算。測算發(fā)現,2004年以來,我國非金融企業(yè)杠桿率上升主要來自房地產業(y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及基建領域,而工業(yè)企業(yè)總體而言呈現出了去杠桿的趨勢。
具體而言,房地產企業(yè)杠桿率上升最多,其中負債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開發(fā)經營企業(yè);排在第二位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負債主要集中在商務服務業(yè)。此外,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的持續(xù)上升也與房地產密不可分。
課題組認為,目前有3條可能的重大風險,需要妥善進行應對。
風險首先來自房地產行業(yè)杠桿率過高,警惕信貸突然收緊導致的債務危機。
課題組認為,房地產企業(yè)不能被動等待紓困政策或股東資本,而是要主動出擊改善流動性、償債能力。可以嘗試通過減少拿地,加速去庫存化、輕資產化,以減少資金大額支出及資金在房地產產業(yè)鏈上的低效占用,使資金向高效回報的位置積聚,并加速銷售資金回籠;短期內來看,也應積極尋求戰(zhàn)略投資,謀求長期改善經營模式、優(yōu)化資金結構。
其次,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也不容小覷。課題組認為,雖然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清理工作持續(xù)開展,但在目前形勢下,我們仍面對來自隱性債務的傳統風險與后疫情時代的特殊風險,特別要警惕舉債規(guī)模與償付能力錯配的情況。
課題組建議,一方面要從債務結構上進行調整,對于國企舉借的政府性債務應進行有效置換,劃歸為地方政府債務或中央政府國債,另一部分真正的企業(yè)債要流轉起來,對于不良債務要及時“排毒”、重組,避免持續(xù)給“僵尸企業(yè)”輸血;另一方面,必須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將國企從地方政府融資行為中剝離,給國企松綁,真正做到政企分開,避免國有企業(yè)繼續(xù)成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
課題組同時建議,成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投資公司,統一管理地方基建項目的規(guī)劃、融資、建設與監(jiān)督,目的是通過該方法把地方隱性債務從銀行體系中切割出去,不讓地方政府的融資和再融資繼續(xù)擠占寶貴的銀行信貸資源,從而有效緩解企業(yè)尤其是中小企業(yè)的融資壓力;同時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雙管齊下”,對地方政府的借貸行為進行有效管理,對其基建行為形成有效制約。
中小銀行經營風險同樣不得不提。
課題組建議:一方面應利用政策工具引導中小銀行回歸本業(yè),服務小微企業(yè),如將業(yè)務結構納入銀行業(yè)績考核體系,以稅收優(yōu)惠、融資便利、利率限制放寬、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等形式提供外部激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推動金融體系與科技體系的融合,從實處為中小銀行信用風險控制提供支持,如幫助中小銀行實現金融科技覆蓋,利用區(qū)塊鏈、供應鏈金融等技術、服務改善小微企業(yè)信用不足、擔保不足的現狀,同時促進貸款業(yè)務正規(guī)化,減少信息不對稱。
■問:大宗商品帶來通脹壓力?
■答:CPI的上漲空間依然有限
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快速上漲態(tài)勢,而這也明顯地推升了國內工業(yè)品出廠價格(PPI)的上漲,其同比增速呈現出同步加速上揚趨勢。
大宗商品價格對PPI的影響力度,在工業(yè)生產部門呈現出由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依次衰減的態(tài)勢。
課題組認為,總體來看,應對疫情下的流動性充裕、國際大宗產地減產商品、政策性供給收縮以及需求復蘇,是此輪大宗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而在未來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繼續(xù)大幅上漲的空間較小。
得出這一結論,取決于4個外部因素。
一是隨著一些國家疫苗接種進度快于預期,推測未來疫情可能會有所好轉,大宗產品的國際產能和供給壓力可能會有所降低。
二是美聯儲4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的種種表述,提高了市場對于美聯儲未來加息預期。市場同時認為,美聯儲有可能在今年第3季度釋放縮減量化寬松政策的預期,而流動性的收緊,從美元標價角度對大宗商品繼續(xù)上漲有抑制作用。
三是在前期大宗商品持續(xù)上漲的壓力下,國內穩(wěn)步推進的碳達峰和碳中和限產政策,與短期內亟須保供穩(wěn)價政策之間會有一定的協調,有利于通過國內供給增加以抑制價格上漲。
四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生產端恢復較好,但需求端的消費、制造業(yè)投資和基建投資復蘇的力度相對還較弱,這將從需求側方面抑制大宗商品價格繼續(xù)上漲。
為促使國內大宗商品價格更快地回歸到合理的水平,保持宏觀價格的穩(wěn)定,課題組提出4條建議:一是繼續(xù)采取穩(wěn)定和增加國內大宗產品生產和供給的措施,協調好長期雙碳目標下的限產政策和短期保供穩(wěn)價政策之間的關系;二是有效地保持市場的競爭秩序,查處大宗商品領域不正當壟斷、炒作和哄抬價格的相關行為;三是長期內需要增強大宗商品的國內勘探和自我供給能力,拓寬大宗商品的國際供應渠道,并建立大宗商品戰(zhàn)略儲備機制,增強多方位供給的穩(wěn)定性;四是需要繼續(xù)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通過技術進步提升大宗產品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對于大宗商品的依賴程度,提升生產企業(yè)對于大宗原材料成本波動的吸收能力。
課題組同時預測,大宗商品價格將在今年第二季度見頂逐步回落,并帶動國內PPI同比增速的回調,預計2021年PPI同比增速為5%左右。雖然PPI增速上漲明顯,但是PPI向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傳導較弱,因此全年CPI溫和可控,消費領域并無通脹壓力。但課題組同時建議,需要更多地采取引導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方式,防止大宗商品和PPI上漲通過不合理的通脹預期向CPI傳導。同時,需要通過相關的政策宣傳、公告和輿論引導,使居民增加大宗商品上漲并不一定帶來消費領域價格全面上漲的認識,引導居民形成正確的、合理的通脹預期,防止通脹預期帶來消費端價格的上漲。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大宗 課題 企業(yè) 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