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宜興:新技術助力環境整治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眼下,宜興正在大力推廣運用這些新技術新手段,致力在國內率先打造出生態環境整治和城市監管新模式。
無人機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巡查員”
“呼呼呼……”6月9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宜興市芳橋街道屺山村采訪看到,一架裝備先進的小型無人機騰空而起。隨后,無人機拍攝到的畫面,實時傳輸到了地面志愿者的手機上。
去年,該村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村莊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評分辦法,并根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求,將農村環境長效管護服務劃分為3個重點片區, 面向區域內的農戶進行公開招標,并以年度為單位,聘請專業保潔隊負責監督、維護及評定各村民門前三包執行情況。專業保潔隊的履職情況,則由村干部協同網格員隊伍定期開展考核。
如何進行科學考評和有效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這是一個棘手難題。
該村創新工作方法,在“專業保潔+視頻監控”等已有模式的基礎上,增添“空中力量”,利用無人機航拍特性,進行空中抓拍,形成人居環境整治大排查、大整治“督查網”。
“利用無人機,只需10分鐘左右就可以掃遍全村的角落旮旯,對沒有及時清理和亂堆亂放的雜物,也能進行實時拍照和錄像取證,并根據巡查結果,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同時對專業保潔隊伍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屺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忠健說。
在王忠健看來,無人機巡查比常規的監管手段更為直觀,也能更為直接地取得第一手真實資料,通過航拍對比,還可以及時鎖定現狀、發現問題、查找不足,臟亂差的衛生死角一目了然。此舉不僅提升了檢查效率,還大大節省了人力,能讓村干部投身于更多領域的為民辦實事項目中。
記者了解到,自該村啟用無人機半個月以來,已起飛30余架次,累計巡航面積100余平方公里,發現及整改問題80余處。尤其是夏收夏種期間,無人機成為“火眼金睛”和輔助的“喊話器”,全域農田內實現了“不燃一把火,不冒一處煙,不留一片黑”,保持“零火點”。
目前,屺山村正在深挖無人機工作潛力,今后將讓空中“巡查員”在秸稈禁燒、山林防火、違建治理等多重領域開辟新陣地。
探地雷達為老城區市政道路“體檢”
值得一提的是,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宜興市積極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呼應民生訴求、回應民生關切,科學推進老小區改造工作,逐步扮靚背街小巷,老城區居民生活舒適度顯著提高。
不過,老城區路面之下的“疾病”憑肉眼很難發現,給老城區更新帶來難度。尤其是每年汛期,隨著雨量的增多,土地雨水飽和導致土質疏松,容易引發地面塌陷事故。
這個技術難題又該怎么破解?
“我們利用引進的探地雷達技術,對老城區部分市政道路進行‘體檢’,‘會診’路基塌陷、地下空洞等路面下的隱患,為老城更新和保護去除安全風險,提供決策依據。”宜興市住建局市政處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在教育路的“體檢”現場看到,技術人員正拖著黃色的探地雷達緩緩前行,雷達另一端則連著電子屏幕,來給道路做“B超”,不用“開膛破肚”,就能發現肉眼看不到的地下空洞和塌陷隱患。
“這套設備最深可探測到地下3米左右的情況,哪里有空洞,哪里有塌陷,甚至異常位置的規模尺度和空間展布形態等都一清二楚。而且,由于探地雷達是一種無損檢測方法,具有快速、連續、分辨率高等優點,‘體檢’不會對路面造成損壞。”宜興市住建局市政處技術人員說。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探地雷達主要通過發射高頻電磁波,在地下介質傳播遇到不同介質分界面時會發生反射。目前,在國內部分地區市政管線調查,公路、機場路面檢測,鐵路、隧道、橋梁勘察等領域已廣泛應用。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整治 環境 無人 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