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倮伍克的子: “彝海結盟”精神的傳承者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同心奔小康
初夏時節(jié),冕寧縣彝海湖畔云影舒卷、波光粼粼,四周山巒環(huán)抱、林木蔥蘢,宛如一位溫柔慈愛的彝家母親。沿著彝海步道往上走,廣場上靜靜地矗立著一座以人物雕塑為主體的“彝海結盟”紀念碑。
今年30歲,出生于這片大涼山深處紅色土地上的倮伍克的子,如今已參與地鐵建設20余公里,年輕的他已經(jīng)成長為中鐵八局地鐵盾構機械維保技術帶頭人。作為90后高技能人才代表,他剛剛獲評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從小就聽阿達(父親)跟我講彝海結盟的故事,我一直記得紀念碑碑座后刻寫碑文:‘彝海結盟是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范,是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政策的勝利,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彝族群眾。”站在成都地鐵施工工地上,遙望著家鄉(xiāng)的方向,倮伍克的子回憶說,20多年前村里不通公路、不通電,每家每戶大都靠種玉米和土豆過活,全家一年到頭收入還不到1萬元。“那時一家五口人住在泥巴房里,腳上穿的是用廢舊輪胎做成的涼鞋,一穿好幾年,一年四季不變。”
脫貧攻堅為倮伍克的子的生活帶來了希望,通過國家的好政策,他進入西昌鐵路技校讀書,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中鐵八局工作。在這里,他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并與盾構機結緣,在不斷成長和歷練中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門。
“從最初占有國內(nèi)市場半壁江山的德國海瑞克盾構機,到后來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國之重器’,我在親身參與地鐵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裝備制造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深刻體會到了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倮伍克的子說,多年來的工作中,收藏各類國產(chǎn)盾構機照片已經(jīng)成了他的習慣。
從機修工到盾構司機,再到盾構機械維保技術帶頭人,工作中,倮伍克的子在各級技能大賽中大顯身手,先后榮獲中國中鐵技術能手、十大杰出青年、勞動模范,首屆“成都工匠”等稱號。他所在的企業(yè)還成立了以倮伍克的子命名的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和青年技術攻堅創(chuàng)新工作室。
“現(xiàn)在我們一家五口人的年收入,大概有20萬元。去年,涼山州7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我的家鄉(xiāng)冕寧縣也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來越好。”談及未來的計劃和奮斗目標時,倮伍克的子說,“‘彝海結盟’精神的傳承需要身體力行,才能薪火相傳。我不僅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繼續(xù)努力,提升專業(yè)技術能力,還要帶領更多的青年員工參與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研究。未來,我還要把技術帶回家鄉(xiāng),鼓勵更多的彝族青年重視教育、學習技術,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更好地服務。”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彝海結盟 精神 傳承 盾構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