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河北青縣:鄉村振興做好耕地加法文章
新華社石家莊6月7日電題:河北青縣:鄉村振興做好耕地加法文章
新華社記者 王民
初夏,華北平原上的干熱風掀起滾滾麥浪。
河北青縣木門店鎮張楊樓村一條田間水泥路兩側的小麥卻是兩種長勢:一側密集、整齊,一側稀拉、參差。長勢好的那一側,放眼望去有上千畝,48歲的種糧大戶張學森一個人和四臺農機就把活都干了。張學森不僅莊稼種得漂亮,規模化種植效益還高。
“相比小農戶,我買化肥,一噸節省500多元;一畝地澆一水節省50元,兩季收割費節省150元,耕地一次節省25元。”張學森說,“我種小麥,用好種子、好化肥,出現問題請教專家及時治病,一畝地打1000斤,比小農戶多100多斤。付完流轉費,一畝小麥、玉米兩季純掙1000元。”
近年來,木門店鎮農民多選擇就近務工,留下種地的農民很少見到“70后”。由于種小麥不掙錢,大量耕地上半年撂荒,剩下的一季玉米,相比打工收入,一畝地多掙、少掙二三百元,農民并不敏感。因此,不少農戶干脆把自家土地轉給親戚種,礙于情面,一畝地象征性收取一二百元。像張學森這樣的職業種糧大戶能穩定支付較高的流轉費用,“趕快把俺家的地流轉了吧”成為不少農戶的期盼。
木門店鎮是青縣一個純農業鎮,工業不強,農業不特,沒有主導產業。向耕地和糧食要效益,成為木門店鎮邁向鄉村振興的第一步。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帶來生產成本高、機械化作業難等問題,落后的生產關系已經阻礙了土地生產力的釋放。”木門店鎮黨委書記劉建中說,去年6月以來,全鎮明確單片流轉200畝以上的標準,依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大戶+”,帶動耕地成方連片流轉。鎮村成立服務機構,在流轉中當“媒人”“保姆”“裁判”,土地流轉由過去農民自發自覺轉變為黨委政府規劃引領,零打碎敲轉變為成方連片。
據介紹,目前木門店鎮6萬畝耕地中,成方連片流轉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14戶,共計8400畝。此外,單片流轉三五十畝的小戶還有3000多畝。萬余畝耕地流轉過程中,通過去地界、壟溝、田間路,增加耕作面積10%以上。其中,毓園千茂合作社去年流轉528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兩季收益達50多萬元,嘗到甜頭后,今年流轉規模達到1800畝。
位于前吳召村的滄州金源牧業有限公司有肉牛230頭、奶牛608頭,按照4畝地供養一頭牛的標準,必須在周邊有三四千畝的耕地保障。公司負責人王錦鐸介紹,養牛一天也不能斷料,奶牛吃不飽產奶量減一半,肉牛吃不上就要跳槽。過去,一到秋收,就要去附近的縣央求著收秸稈做青貯飼料,跑得越遠,運費越高,成本高不說,還沒保障。
從2019年初開始,金源牧業公司陸續流轉本村耕地,目前已達1000畝,畝均流轉費500元。第一季小麥出售有利潤;第二季玉米的種子、化肥、農藥成本投入500元,收獲全部自留做青貯,比到外地收秸稈節省一半費用。王錦鐸計劃在本村和周邊村繼續擴大流轉規模,爭取達到4000畝。
在木門店鎮很多村,村集體沒有老廠房、老學校、機動地可出租,集體收入常年是零。為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這個鎮對各村兩委提出“5萬+”要求,即村集體通過對本村土地成方連片流轉承包或代種代管,每年收益必須達到5萬元以上。目前,木門店鎮31個村,已有9個村集體流轉100畝以上耕地種糧創收。
胡太州村去年以村集體名義流轉240畝耕地,除去500元流轉費外,一畝地還有1000元純利潤,僅此一項村集體收入24萬元。今年,又整合1000畝耕地實行村集體代種代管,從純利潤中提取10%作為服務費,1000畝耕地又能給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入。村委會主任朱磊說:“如果不是村集體代種代管,這1000畝耕地中至少有200畝第一季小麥撂荒。實行代種代管,村民每畝地有八九百元的純收益,還保證了本村的糧食數量、質量。”(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耕地 流轉 集體 青縣 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