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資訊

山東夏津:百年桑樹能“搖錢”

2021年06月03日 14:28  |  作者:許安強 王菡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這些天,隨著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椹果生態文化節的舉辦,夏津也迎來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時候,周邊甚至全國各地的游客都來品嘗百年桑葚樹上的甜美果實。這些百年桑樹不僅是水土保持的“利器”,還成為當地百姓的“搖錢樹”。

曾經“無風三尺土”

夏津,隸屬山東省德州市,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它南接聊城,北依德州,東跨馬頰河與平原、高唐相鄰,西隔京杭大運河與臨清、清河相望。

但在歷史上,夏津卻飽受沙塵之苦。

2600年前,黃河第一次大徙漫溢夏津,形成204平方公里的古道和扇形地,風沙流蠶食農田,水土流失嚴重。

“沙土地,年年荒,不長莊稼不收糧”“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著鍋,土飯一起咽”,當年流傳在夏津的歌謠描述了當年的景象。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三年,朱國祥來到夏津縣擔任知縣,開啟了夏津大規模種植桑樹的歷史。

如何才能改造這千百年來的沙河地?據記載,朱國祥調查走訪發現,夏津沙河地區在元、明時期就有植桑的傳統,但是并不成規模。

于是,朱國祥鼓勵當地農民種植桑樹、棗樹,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同時自創“包袱地”固沙法,即在一塊地四周種樹,中間種莊稼。

“四面的樹可以防風,沙土就不游移,可以固定下來了。”夏津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種植桑樹的好處。

當年夏津種植了多少桑樹?歷史記載“此間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最盛時期夏津境內有8萬畝之多,由于歷史上古桑樹群幾經浩劫,現僅遺存古桑樹6000多畝,百年以上古椹樹2萬余株。

“到黃河故道吃桑葚。”如今,黃河故道這百年桑樹遠近聞名。當地人告訴記者,生態文化節期間,周邊的飯店都“一座難求”。

2018年4月,夏津古桑樹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在當地水利人看來,桑樹的種植不僅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為日后夏津的風沙治理奠定了基礎。

如今“百年桑樹能搖錢”

僅僅靠簡單的種植桑樹并不能讓夏津擺脫風沙的困擾。

夏津縣水利局局長孫家濱說,20世紀80年代初,夏津還是“春風一刮沙滿天,越冬小麥連根端,春播常常搞幾遍,遇到旱澇就賤年”的景象。

據介紹,1984年以來,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進駐夏津,深入研究10年,將農田林網、水土保持林、經濟林統一規劃,修溝渠路,建橋涵閘,健全抗旱排澇蓄水體系,走出了一條平原風沙區生態保護、治理水土流失的特色之路。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夏津縣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突出夏津縣特色及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以椹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2.8萬畝。

同時,夏津縣對水土資源進行重新挖掘和整合,科學規劃,建設黃河森林公園,結合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先后建成了“杏鄔園”“梨花園”“頤壽園”“槐林園”等十個特色果木、林木景區,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提高到61.8%。

截至2019年,夏津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3萬畝,占全縣沙區總面積的80%。風沙危害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水土流失得到根治。

目前,黃河森林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被水利部評為全國水利風景區,每年來黃河故道觀光旅游的游客達20萬人次左右。

如今的夏津,早已沒有了連綿起伏的沙丘,到處是綠樹、湖泊和水草。朱國祥大概也沒有想到,他當年帶領百姓栽下的桑樹,不僅活得蒼勁,還長成了“搖錢樹”。

在黃河森林公園里,張大爺正在養護他家祖輩傳下來的18棵古桑樹,“以前這果子也賣不上什么好價錢,現在可不一樣了,不僅能賣果子,還能釀果酒,桑葉摘下來制成霜桑葉茶。桑果烘干后,還可制作成果干和椹果糕等多種產品。銷路我們也不愁,有企業上門收。一棵古樹一年至少可以收入上千元。”

原來,夏津立足生態優勢,推進綠色發展,在保護中開發,桑產業正加速掙脫“一粒果”的束縛,從桑黃、椹果酒、椹葉茶到藥品、食品、飲品、保健品,多元化利用令桑產業從各個環節、不同產業融入了現代農業。

據介紹,夏津與西南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動“桑”的全元素利用、全方位開發,進軍大健康產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僅一粒椹果就開發有椹果酒、椹葉茶等近30類商品,經過二產加工增值,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使小小桑椹身價倍增,桑椹種植戶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

“不僅風沙沒有了,日子還越來越好了,我這桑樹可真是寶貝啊!”張大爺說。

做足水文章

風沙固定了,百姓增收了,但如何讓這座城市更美麗成為水利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夏津水資源異常短缺,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的8%。”孫家濱坦言,“但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自西南至東北穿越夏津,改變我們的水格局,我們的水文章也越做越大。”

據介紹,夏津利用南水北調建設白馬湖水庫,建設兩庫聯通工程,使夏津水庫和白馬湖水庫互聯互通,也實現了黃河水、長江水雙水源的保障。

“如今引黃灌渠四通八達,直達田間地頭,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打井澆地發愁了。”孫家濱告訴記者,夏津是農業大縣,一方面通過調引黃河水,保證群眾飲水安全和農業灌溉。另一方面,通過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調引長江水,用于工業發展。

2021年,夏津在調引長江水200萬立方米的基礎上,增加到300萬立方米。除了淺層地下水(地熱資源)外,夏津擁有黃河、長江水兩個補充水源。

2008年,夏津境內的六五河被確定為南水北調東線魯北段輸水干渠。山東省實施截污導流工程,夏津順勢而為,把水利建設與市政建設相結合,把治污建設與景觀建設相結合,把自然景觀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建設了“一河三區”水生態工程,即六五河城區段生態河道、龍湖濕地區、六五河濕地區、九龍口濕地區,形成了九龍口濕地水利風景區的基本格局。

站在九龍口濕地水利風景區,只見濕地水面寬闊,野鴨嬉戲;岸邊小橋流水,蘆蕩清風。“林映水中魚游荷,云落水底鳥穿波”,景色渾然天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夏津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打卡地。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夏津 桑樹 黃河 百年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久久精品国产1314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卡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