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屠呦呦:此生執著青蒿素
在第五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年過九旬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屠呦呦寫下了寄語:科技創新,強國興邦。
她也用一輩子踐行了這句話。
“這么重要的榮譽,我夠格嗎?組織上同意嗎?”2019年,共和國勛章頒發人選公示前,面對前來征求意見的評選組,屠呦呦的反應,是反復確認這些問題。盡管已經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盡管名字已經近乎家喻戶曉,但屠呦呦依然不習慣成為被關注的中心。
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始終惦記的,還是青蒿素。
從幾十年前起,屠呦呦就一直在跟青蒿素打交道。
1969年1月21日,年輕的屠呦呦了解到一個全國性大協作項目——“523”任務,她的科研人生就此迎來轉折。
“523”任務,是一項援外戰備緊急軍工項目,也是一項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蓋了瘧疾防控的所有領域。
抗瘧藥的研發,就是在和瘧原蟲奪命的速度賽跑。重任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扎實的中西醫知識和被同事公認的科研能力。
接手任務后,屠呦呦翻閱古籍,尋找方藥,拜訪老中醫,對能獲得的中藥信息,逐字逐句地抄錄。在匯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余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課題組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為主的《瘧疾單驗方集》。正是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發現的基礎。
到1971年9月初,課題組篩選了100余種中藥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樣品200余個,但結果令人失望。
只好重新埋下頭去,看醫書。
從《神農本草經》到《圣濟總錄》再到《溫病條辨》……終于,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抗瘧的記載,給黑暗中摸索的課題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p>
古人這么做,是不是因為加熱會破壞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4.6℃的乙醚來提取青蒿。實驗過程繁復而冗長。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敗后,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后結果出爐——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全國“523”辦公室主持的南京中醫中藥專業組會議上,報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瘧、猴瘧抑制率達100%的結果。
“523”辦公室要求,當年必須到海南臨床,看一看到底效果如何。
要上臨床,就必須制備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當時,藥廠停了,課題組土法上馬,用7個大水缸取代實驗室常規提取容器。設備簡陋,沒有通風系統,也沒有實驗防護。屠呦呦整天泡在實驗室,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后,在個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又發現了藥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藥理人員認為,只有確證安全性后才能用于臨床。
屠呦呦著急了。瘧疾這種傳染病有季節性,一旦錯過當年的臨床觀察季節,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她干脆向領導提交了志愿試藥報告。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在醫院嚴密監控下進行了一周的試藥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隨后,屠呦呦親自攜藥,去往海南昌江虐區救人。
結果顯示,該藥品對當地、低瘧區、外來人口的間日瘧和惡性瘧均有一定效果。再之后,屠呦呦課題組的組員分離出了有抗瘧作用的有效單體。
青蒿素類抗瘧藥,是舉國體制的成果、集體主義的結晶,也是自主創新的杰作。屠呦呦常強調,榮譽,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
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之后,老人平靜的生活也一度被打破。對場面上的事,她能躲就躲。但對科研,對自己真正熱愛的青蒿素事業,屠呦呦不躲不避。屠呦呦的同事說,她不講場面話,直來直去,對青蒿素特別執著,一說青蒿素眼睛就亮。
前段時間,屠呦呦舊居入選浙江首批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屠呦呦的事跡,以實物、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方式,在激勵和鼓舞著新一代年輕人。
(科技日報北京5月31日電)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呦呦 青蒿素 ,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