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上海:嵌入式社區服務打造居家養老新模式
在近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有一組數據格外引人注目: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
上海是國內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大型城市,目前其戶籍人口中超過三分之一為老年人。面對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張,建設較大體量的養老機構難度大、周期長等痛點,近年來上海積極探索“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讓社區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實現“老有所養”。
社區養老“旗艦店”
社區托養、醫養結合、家庭支持等“一站式”綜合為老服務一應俱全,位于中山西路虹一小區內的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被小區居民親切地稱為社區養老服務的“旗艦店”。
中心內由街道聯合“互聯網+人工智能”企業“熙香”打造的智慧老年助餐服務點深受老人群體歡迎。助餐點配置了專為老年人開發設計的適老化智能點餐屏,界面易于操作,可使用敬老卡支付。
長寧區人大代表、“熙香”品牌創始人劉蘊熙說,由街道和“熙香”創新打造的“社區AI食堂”項目也將于今年6月投入運營。建成后,“社區AI食堂”將提供多樣化餐品選擇,同時配置的智能化AI系統還會根據老年人身體各項指標情況,實現個性化智能配餐,幫助老人合理、均衡搭配膳食。
不僅是吃得健康,體育鍛煉同樣是老人群體關注的生活需求。虹橋街道于今年2月推出了“心樂空間”長者智能運動健康之家,通過配置適老化健身器材和智能設備,對正在運動的老人進行大數據監測,便于科學指導,防止運動意外。
虹橋街道辦事處主任郭凱介紹,除了一個綜合服務中心,街道還設有7個居民區“美好生活”服務站,向社區輻射形成一張社區“幸福養老”服務網絡,兜住老年人最密集的日常需求,形成“一站多點”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均衡布局。
身邊的“明星醫生”
在上海市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劉瑋成了老年居民心中的“明星醫生”。談起劉瑋對自己家庭的幫助,65歲的社區居民喬華難掩激動之情。
“我們全家都是劉瑋醫生的簽約對象。我媽媽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丈夫患有心梗,而我本人也是糖尿病患者。今年清明節前,我媽媽的血壓陡然升高,是劉醫生上門服務、對癥下藥才讓她脫離險境。可以說我們都是家庭醫生制度的受益者。”她說。
劉瑋告訴,他已與1600名社區居民完成簽約,而他只是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眾多家庭醫生的一員。截至2021年4月,中心共完成家庭醫生簽約54746人,其中60歲以上簽約28925人,簽約率為98.61%。中心2020年全年為轄區簽約老年人開展醫養結合服務20109人,累計新建家庭病床735張,家床巡診11211次。
此外,為方便社區老人接種新冠苗,中心開設臨時接種點,利用“健康驛站”一體機,實現身份確認、知情同意、預約登記“一站式”服務,最大程度上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提供便捷、高效的接種服務。
老舊小區圓了“電梯夢”
上海市虹口區不僅老齡化程度較高,同時也具有老舊住宅相對集中的特點。據統計,該區實有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區人口總數的42.25%。轄區無電梯既有多層住宅涉及400余個小區,成為困擾社區老人出行的一大障礙。
去年7月中旬,虹口區房管局與江灣鎮街道決定將逸仙小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大型居民區整小區規模化加裝電梯工作,僅兩個月就實現了29個單元全部通過意見征詢。“老人都舍不得離開小區,但上下樓卻成了難題,大家都非常期待加裝電梯這項民心工程的落地。”69歲的小區居民張鋒說。
低層與高層居民的不同利益訴求是加裝電梯意見征詢的突出矛盾。逸仙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祝海霞說,通過將支部建在項目上,建立以居民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的三級議事平臺,為消除加裝電梯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堵點提供了可能。
截至目前,虹口區全區已通過加裝電梯征詢270臺,完工92臺,在建71臺,使1304戶居民實現了“電梯夢”。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老年人權益更需要受到關注。”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社區 養老 老人 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