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后疫情時代 中國音樂劇如何發展

2021年05月26日 09:35  |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文化觀察

后疫情時代 中國音樂劇如何發展

“2021中國音樂劇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20多位音樂劇內容機構、劇場、平臺、技術等領域的領軍人物,與400余位音樂劇從業人員齊聚,共同探討“后疫情時代,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之路”。

中國音樂劇市場正在發力中 

根據《2021中國音樂劇指南》發布的內容,疫情前,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發展趨勢很好,從2016年開始,演出場次、觀眾數量、收入都一直在增長,至2019年共演出2655場,同比增長5.4%;觀眾數量達到213萬人次,同比增加29.5%;票房收入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37.1%,達到行業近幾年的最高峰。

然而,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開始,全國演出大規模取消或者延期,1月至3月全國取消或者延期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超過20億元。隨著疫情有效控制,從6月份開始,演出市場逐漸恢復,2020全年共演出音樂劇997場,較2019年演出場次恢復了37.6%,觀眾人次為61萬人次,票房收入超億元。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到音樂劇演藝市場在疫情前后的變化和恢復情況。目前,由于國際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占據主要票房的國外音樂劇引進受到巨大影響;但與此同時,中國原創音樂劇也迎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

大麥Mailive是大麥旗下專注投資和出品優質內容的平臺;“當然有戲”是大麥Mailive今年3月份推出的戲劇廠牌。大麥Mailive“當然有戲”廠牌主理人兼制作人李婧表示,音樂劇向來是一個市場化、商業化的產品,不能脫離觀眾和市場談音樂劇,近年來音樂劇觀眾也發生了一定變化。疫情期間,我們做了一個音樂劇觀眾的調研,從數據來看,音樂劇觀眾呈現了更年輕化、更懸殊的性別比例,以及更多頻次的高消費。年輕女性觀眾占比增加了,年輕化、高活躍的95后和00后觀眾不僅在一線城市非常顯著,二線城市也達到了40%的群體,他們普遍表現出來的是高學歷、高黏性和高購買力,而且非常愿意分享。

中國音樂劇進入全產業鏈時代

引進了《媽媽咪呀!》《貓》《搖滾學校》等音樂劇的上海文廣演藝集團,2019年底成立了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旨在通過平臺型的運作模式,在內容、劇場、經紀等各個環節打造音樂劇的全產業鏈,上海文廣演藝集團音樂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戴筱瑩介紹,中國音樂劇發展經歷了幾段歷程:2002年至2010年,屬于“中國音樂劇1.0原版時代”,主要是原版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包括《劇院魅影》《獅子王》等作品。直到2011年,首部世界音樂劇中文版《媽媽咪呀!》為中文版音樂劇播下了種子,也開啟了“中國音樂劇2.0中文版時代”。2012年至2018年,中文版音樂劇逐漸生根,更多國外優質產品完成了本土化制作,并在國內上演,中國音樂劇產業逐漸迎來了“3.0全產業鏈時代”。中國音樂劇不僅關注制作和運營,還考慮整個產業鏈構架,包括人才培養、制作內容、藝術管理、劇場管理、IP開發、藝人經紀等多個領域進行全方位布局,搭建全產業鏈平臺業務機制。

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廖樊龍分享了音樂劇行業發展五方面的趨勢:首先,互聯網巨頭全部進入音樂劇行業,關注并投資相關公司,非常看好音樂劇市場前景。其次,很多明星進入音樂劇領域,也把大量粉絲帶入音樂劇市場,未來影視明星進入音樂劇圈的人也將越來越多。第三,家庭音樂劇、親子音樂劇市場越來越大。第四,音樂劇駐場形式開始出現。第五,疫情雖然對很多演出機構造成了重創,但音樂劇市場的恢復情況比想象的要好。“在引進版音樂劇全都進不來的情況下,整個市場恢復了50%到60%,比旅游市場和一般演出要好很多,也就是說,中國的原創音樂劇有很多不錯的演出,得到市場認可,正在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入。”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樹聰介紹道:截止到2020年底,過去5年半時間,天橋藝術中心一共演出了項目88個,演出場次644場,觀眾63萬人次,音樂劇票房2.7億。天橋藝術中心有很多音樂劇項目,打造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產業體系,圍繞消費者人群,合作、遴選產品,自己開發做相應的文創,還舉辦了音樂劇制作人培訓班,啟動了舞臺共享計劃,希望讓更多消費者走進天橋藝術中心,了解并喜歡上音樂劇。

中國原創音樂劇如何突圍

后疫情時代下,中國音樂劇行業開始探索更多的可能。圍繞著“抓住疫情后機遇,中國原創音樂劇突圍之路”的議題,很多業界人士都分享了他們的思考與經驗。

現在上演的許多優秀音樂劇中,IP改編劇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優質IP劇能發揮產業鏈的孵化作用,開拓市場空間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機構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經驗。例如根據網紅游戲IP開發的音樂劇《陰陽師》,根據東野圭吾暢銷懸疑小說開發創作的中文音樂劇《白夜行》,根據著名歌手李宗盛、周杰倫歌曲開發創作的音樂劇《當愛已成往事》《不能說的秘密》,根據熱門影視劇改編創作的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等,都是市場成功的案例。

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內容與制作在這兩年不斷創新和突破,為觀眾創造了更豐富的觀劇體驗。互聯網的發展和疫情的影響,使得“云演出”逐漸走進觀眾視野,音樂劇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加入也為音樂劇帶來更多的流量。

但缺乏音樂劇人才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音樂劇行業發展的瓶頸。如何突破人才困局,加快音樂劇進步的步伐,是目前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麥Mailive“當然有戲”廠牌主理人兼制作人李婧表示,他們從今年3月起和上海大劇院發起了音樂劇孵化計劃,邀請到了具有20多年劇本輔導經驗的國際團隊,6位國內外大師,參照商業戲劇成長鏈條,從寫作訓練課程到一對一劇本輔導,到工作坊測試舞臺和觀眾,再到對有比較成熟市場價值的作品做商業投資和制作,目前已對15名創作者進行6個劇本的孵化。5月24日在上海大劇院推出音樂劇《搖滾浮士德》的首演。

北京開心麻花產品中心副總經理李鳳華回顧了開心麻花在音樂劇上的發展。從2009年至今,開心麻花已經做了19部音樂劇,總場次超過1500場。除了北京,還在深圳建成了開心麻花華南總部基地,主要做音樂劇。“這個基地有自己獨立的劇場,有生產基地,有辦公區,有好幾個條件很好的排練廳、多功能廳,給導演、演員提供創作的空間。今年,開心麻花還創辦了深圳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形式最多樣、劇目最豐富的音樂劇季——深圳首屆“深·愛音樂劇季”,從4月2日到5月25日,共在5個劇場演出9輪6部共計33場音樂劇。其中由開心麻花華南總部出品、CCTV《國家寶藏》戲劇總導演朱峰執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抗疫故事的原創音樂劇《莫伊拉號》共演出三輪9場,頗受好評。除此之外,開心麻花首部懸疑音樂劇《醉后贏家》也很受歡迎,為廣大觀眾帶來類型多樣的音樂劇體驗。深圳也正在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最具有音樂劇市場發展土壤的城市。

本報記者 王潤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音樂劇 中國 疫情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网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AV不卡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