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傳承創新基因 弘揚科學精神
——各地科技周活動精彩紛呈
“我剛剛看到了殲-20的模型圖,而且可以360度環繞著看它,就像它就停在這個展區前面一樣!還可以拖拽,放大局部圖,太不可思議了!”重慶市民王研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5月22日,以“百年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發展”為主題的2021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在各地拉開帷幕。回顧黨領導下的科技發展歷程,這不僅僅是一幅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程圖,更是一部民族奮發圖強的拼搏史。
全國各地科技周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出了尊重科學、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濃厚氛圍,讓大家切身感受到科技對發展經濟和美好生活的引領作用。
百年復興路,科學正當時
跟革命先驅并肩作戰是種怎樣的體驗?帶上VR眼鏡,就可以化身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穿越火力封鎖,體驗一把“四渡赤水”的革命經歷。在北京市西城區,新奇的科技手段與紅色文化相結合,讓觀眾更加生動深刻地體驗革命歷史,提升愛國主義精神。
科技活動周開幕當天,在上海科技館門前,上演了一場特殊的紅毯秀。來自醫學、航天、傳播等領域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成了這場秀的主角。
第一個走上紅毯的,是中國首位女天文臺長葉叔華。她今年95歲高齡,仍在為祖國的天文事業出謀劃策。葉叔華是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她開創性地提出建設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網,倡導建設并建成了“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推動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望遠鏡列陣(SKA)的創始國,為我國科技事業的振興和騰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是我第一次走紅毯,有點緊張,但看到這么多年輕人真的很開心,我要趁著還能走得動,為中國科技再多做點事。”葉叔華說。
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N4展廳里,展示著“東方紅一號”備用星、“神舟四號”返回艙等科技文物以及有趣的科創作品、數字展品,勾勒出黨對科技創新的全面領導和方向指引,描繪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歷史畫卷,謳歌了科技工作者胸懷祖國、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懷。
世界最大跨徑拱橋采用的“500米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關鍵技術”、被譽為“國民神車”的新能源汽車宏光mini EV、打破國外壟斷的清潔造紙一體化技術及裝備……在廣西科技周“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區,一批重大技術創新和重大成果集中亮相,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我們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聯合攻關,創造性突破了粉體合成、低壓成型、常壓燒結、靶材評價等多項關鍵技術,形成了TFT顯示面板用ITO靶材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與國產化,產品打破了國外市場壟斷。”廣西聯晶光電材料有限公司技術員張倍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從一窮二白起步,以篳路藍縷開拓,我國的科技事業在黨領導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這條不平凡的科技發展之路,印證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的真理,也更堅定了中華民族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和決心。
科技有“魔法”,好玩又好學
“媽媽,讓我再玩一次嘛!”在電腦上操作起“電客車培訓仿真平臺”,就像親身駕駛地鐵列車飛馳在城市里,這讓前來體驗的小朋友們挪不開腿。在廣西科技活動周上,幻境科技之VR體驗、機甲大師競技對戰、仿生機器狗表演、走進3D打印的奇妙世界等內容像吸鐵石一樣把小朋友們吸引在一起,親身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樂趣,零距離享受創新的力量。
在長春市,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光學專業科技館——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展位的科普大篷車引起了市民的注意。萬花筒、無弦琴、無皮鼓等科技產品吸引了不少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和家長駐足觀看,并紛紛上前嘗試,展區的科技輔導員們耐心地為市民進行介紹和演示。
在位于青島市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里,市民可以看到童魚、盲鼬鳚等珍貴標本,更見到了采自西太平洋深海的紅珊瑚、黑珊瑚、小飛象、偕老同穴海綿等深海物種。
在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心展廳,市民觀看了海洋數據可視化演示系統,更看到了那些美輪美奐的深海科考視頻,參觀者無不驚嘆于科技手段的進步,震驚于幽幽深海中的生物竟如此多彩、各異而美麗,沉醉于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天然呈現。
“周末孩子放假,帶孩子來參觀,開闊開闊視野,希望這種活動以后能多舉辦,希望科普大講堂以后也能走進學校,定期給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我們家長都很歡迎。”長春市東師慧仁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李妍闊的家長說。大講堂現場,李妍闊一邊聽講一邊認真記筆記。她告訴記者:“這里講的知識是學校里學不到的,我很喜歡這里的課,老師講的內容我都寫在本子上,方便復習。”
線上+線下,互動全覆蓋
講解、互動、體驗,科技周的一系列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的關注。為了滿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多地科技活動周采用了線上+線下的模式,以便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
在北京,活動還同步上線北京“云上科技周”虛擬展廳,圍繞主題創意雕塑,以北京科技創新發展的歷程和代表性成就為軸,以螺旋式攀升的形式,直觀展現黨領導北京科技創新發展的歷程。
在黑龍江,科技活動周也通過“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直播+錄播”雙播交互等形式,以中國共產黨引領科技發展、弘揚科學家精神、青少年科技創新和科技為民服務為主線,在全省范圍開展一批貫穿全年、體驗性強、參與度廣、趣味性高的重大示范活動和科普系列活動。
(記者楊侖 雍黎 華凌 劉昊 王春 陳曦 王健高 李麗云)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科技 創新 科學 市民 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