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成
海洋二號D星發射成功
2021年5月19日,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海洋二號D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該星將與2018年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2020年發射的海洋二號C星在軌組網,建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監測網具備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的海面風場、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數據監測的能力。隨著三星組網,我國海洋監測的效率和精度將大幅提升,高效服務于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海上交通、發展海洋經濟等工作。
讓臺風“無處可逃”
根據風力等級劃分,風速小于2m/s為一級風。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微波散射計,風速測量精度優于2m/s,也就是說,即使海面刮起一級“軟風”,也不會逃過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的法眼,這意味著監測網可為臺風預報的及時性和精準度提供有力保證。
據報道,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發射以來,我國近海平均每年20余次的臺風均實現精準捕捉,無一漏網。海洋二號D星在軌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增強監測和預警能力,為我國沿海城市防災減災和全球災害監測提供重要的保障。
讓船只“自由航行”
海洋二號B、C、D星組網運行后,相當于在太空中織就“天眼”,可以實現全球海面船只的位置、航向、航速精確勘測,為支持和服務全球海上定位、導航、搜救等提供重要保障。
據報道,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利用海洋二號B星數據,為“海峽號”客運航線提供24小時海浪和災害性氣候監測信息,確保輪船航行安全。
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在軌應用以來,多家漁業公司利用海洋二號衛星數據在遠洋漁業上進行推廣應用,可節約燃油5%,漁獲量提高2%~3%,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表示,我國利用海洋光學衛星、結合海洋二號系列衛星數據,可發布大洋漁場的快速預報。當前,我國已具備三大洋17個大漁場的預報能力。
海洋監測進入“小時級”
海洋二號B星、C星、D星奔跑在不同的軌道上,其組網運行將使全球海洋監測進入“小時級”時代。
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張慶君表示,曾經單顆星20多天才能針對全球觀測一次,無法滿足我們海上運輸、大洋漁場、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而此次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成后,全球海洋觀測僅需6小時。
此外,三星組網后,衛星觀測網格間隔將優于100km,滿足亞中尺度海洋現象觀測的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可以預計,這張在太空織起的“中國網”,將為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海上交通能力、海洋經濟發展等帶來幾何式增長,為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海洋 二號 衛星 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