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公益資訊 基金會 公益人物 社會責任

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鄉村振興“益”路同行

2021年05月18日 10:15  |  作者:郭帥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30多年來,愛德基金會參與鄉村扶貧的足跡遍及全國520余個縣、市、區,并在長期的社區扶貧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出了“鄉村振興”之路的“愛德經驗”,累計上千萬人直接受益。

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公播自然村是其中的受益者。如今的公播村,干凈的水泥村道,嶄新的圖書館、活動室等一應俱全,越來越美麗的家鄉讓村民們喜笑顏開,他們和愛德基金會“益”路同行的故事也仍在繼續……

佤族風情帶來發展新機遇

初夏,傍晚。

在離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縣城30公里的糯良鄉賀嶺村公播自然村,夕陽的余暉下,天空中的云彩泛起一片橘紅帶紫的魚尾紋。

在村里的活動場地上,身著民族服飾的公播村民們個個精神飽滿,樂此不疲地敲著木鼓、唱著跳著。旁邊一些兩三歲的小娃娃也跟著音樂拍起手來,惹得前來游玩的許多游客立足觀看。還有的游客被這樣熱烈的氣氛所感染,干脆加入了唱跳隊伍中。

不遠處的大榕樹下亦圍坐了一群游客,村主任趙國祥正在為他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公播村的歷史和文化,對于土生土長的趙國祥而言,村里的變化和發展他再熟悉不過。

對于這樣忙碌的“工作”節奏,村民們已經逐漸適應,但他們不把這當作工作,因為唱歌跳舞是他們最大的愛好。“以前也只有逢年過節,我們才會穿起民族服裝,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自從村里發展起旅游業,我們幾乎隨時都載歌載舞的。”村民們笑著說。

趙國祥告訴記者,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村里仍已接待了2000余人次的游客。

“以前完全不知道,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佤族歌舞、農耕文化,竟然可以成為村里重要的發展機遇。”趙國祥說:“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

2015年,一波前來采風的攝影愛好者打破了公播村原本的寧靜。“50多人,拍了整整兩天。我們從未接待過這么多客人。”

這些攝影愛好者是在一次文藝比賽中認識了公播文藝隊,進而對公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我們對佤族服裝、薅秧舞印象特別深,就想著一定到這個地方看一看。”攝影愛好者告訴村民們。

“其實,早在2010年,愛德基金會就一直對我們村有項目支持,村民們特別喜歡民樂歌舞培訓、文藝節目排練等內容,后來我們都成了愛德協會的會員。因為在愛德的幫助下,獲得了不少演出機會,我們就組織了一支公播文藝隊。”趙國祥說。

那次采風活動中,大山里的田間地頭,成了趙國祥和村民們的舞臺。在趙國祥和愛德協會會員的組織下,村民們對著鏡頭熱情地展示了公播傳統的犁田、耙田、插秧、薅秧等耕作場景,還邀請攝影愛好者們一起體驗舂米、對歌、打歌等佤族傳統文藝活動。

村里的第一波客人走后,趙國祥知道,村民們的錢袋子要鼓起來了。“公播受限于地理條件,種植業水平不高,也缺乏特色。這些采風者讓我明白了,只要好好挖掘佤族文化,我們就能依托旅游業,帶著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年輕人的期盼

很快,公播村迎來了更多的游客甚至小型旅行團。

每次有游客來,文藝隊總是身著民族服裝,站在村門口迎接貴賓的到來。“沒人要求過他們要穿戴什么,都是自發的。”趙國祥說。

村民們帶著游客載歌載舞,講述佤族的歷史文化……“真是個民風淳樸的好地方,下次還會來!”游客們的肯定讓村民們更有信心,民宿在村里也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

在趙國祥看來,村里的旅游之路發展得如此順利,愛德基金會是“功臣”。

“基金會給我們組織的文藝隊培訓、傳統文化學習、外出參觀等內容,不僅讓我們實實在在學到了東西,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更了解本族的文化,也增加了我們的文化自信。”趙國祥說:“公播人的精神面貌給游客留下好印象,游客就會傳出去,吸引新的游客。”

每次游客來,趙國祥總是村里最忙碌的那一個,要擔任很多角色:組織者、表演者、解說員……他知道,只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吸引客源,已經落伍了。但關于互聯網的事,他實在有些玩不轉,于是,他把村里未來發展的希望更多放在年輕人身上。

“90后”哎寶就是這樣一位有希望的年輕人。村里人喜歡叫他“小網紅”,因為他拍攝的視頻,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幾乎都看過,如今他的網絡視頻平臺粉絲量已累計3萬余人次。

一開始,哎寶只把拍攝視頻作為業余愛好,“希望記錄生活嘛。”村里的變化、鄉親們的勞作生活、小伙伴的嬉戲打鬧,一切他覺得有意思的都會簡單記錄下來。

直到一位廣東人的造訪讓哎寶對短視頻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是個餐館老板,有一天,他突然到村里來找我說要訂貨。”原來,這位老板在哎寶的視頻里看到了佤族織錦,想多訂一些用作餐廳裝飾。“我覺得那一次最大的收獲不是賺了近5000元錢,而是看到了視頻變現的可能性。”

這點燃了哎寶的斗志。

“我們村里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內容,可以把公播風情搬到視頻平臺上,然后吸引網友到公播來旅游消費。”于是,寨子里的春播秋收、佤族傳統美食和民宿,愛德基金會在村里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都被哎寶通過視頻平臺推向了公眾的視線。

如今,哎寶已經發布了近千條視頻。在趙國祥看來,盡管這些內容仍不成熟,但它們的背后就是村里未來旅游業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哎寶的忠實粉絲中,有一部分是外出務工的公播村年輕人。哎寶的選擇也給了他們更多的思考,他們向趙國祥說出自己的期盼:“等村里的旅游業發展得再成熟些,我們也回家干,在家門口掙錢!”

佤寨里的“興”希望

在滄源縣,包括公播村在內的很多項目村的變化,滄源縣愛德項目辦副主任李國鳴都是見證者。

“我在愛德辦19年了,來的時候還是‘小李’,現在已經是‘老李’咯!”李國鳴打趣道。

“這邊雨水多,原來一下雨,褲管上都是泥,現在村村修了水泥路;老百姓也都住上了新房,日子是越過越紅火。”這些年,李國鳴學著跟農戶溝通、做調研、設計項目、學習各類種養殖技能……只要是愛德項目有需求,她都盡力去探索,只為了不辜負老百姓的那份信任。

要發展旅游,村容村貌、服務質量、村子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素質……這些都得跟上。趙國祥對于鄉村發展的憂慮,李國鳴同樣懂得。這些年,在愛德項目辦的爭取和支持下,更多鄉村建設項目在公播村落了地。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愛德項目的推動下,村里陸續建起了圖書館、活動室、公共衛生間、農家樂,開辟了生態農業示范田、體驗田,60多戶衛生廁所也得到改造,村民家門口的分類垃圾桶擺放得整整齊齊……“村民們不再亂扔垃圾了,大家知道村子美了得愛護,自己過得舒服,游客也喜歡。”李國鳴說。

在愛德項目的支持下,種養殖業、職業技能、傳統樂器演奏、民族手工藝等各類培訓相繼在村里開展,村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參加,拓寬收入渠道;小額信貸項目更是讓很多想創業的村民解了燃眉之急,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對于村里更美好的未來,趙國祥對年輕人寄予了厚望。而像哎寶這樣的年輕人對未來也有著自己的目標和規劃。“我知道自己的技能還非常有限,未來我計劃參加一些針對性的培訓,把自己的技能提升上去,做真正吸引人的內容,把我們公播的人文風情拍出來,吸引更多人來打卡。”哎寶笑著說:“先設一個小目標吧,我希望今年我的粉絲量能突破10萬!”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與人才,而公益機構最需要做的是凝聚人心。”在李國鳴看來,公益機構就應該助力有想法有干勁的村民,一起大力挖掘鄉村文化中的核心凝聚力,以此為紐帶開展項目,助推鄉村發展。

“我們在這里創立的愛德協會就是很好的例子,現在協會已經吸納了4000多名會員,他們都是各村的村民。這個平臺以傳統民族文化為基礎,會員們能展示文藝才能,又有機會通過農特產品銷售增收,還能有外出學習的機會。村民們有成就感、獲得感,就會有積極性和凝聚力。有了這種內生動力,公益項目就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最大價值。”李國鳴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村民 村里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制服在线 | 一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中日韩亚洲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视频网站 | 五月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