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新聞動態
奏響春天故事里的政協樂章
——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大會發言紀實
人民政協網深圳5月15日電(記者宋嘯峰 攝影 陳子忠)5月14日,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17位各界別委員代表登臺發言,內容涉及推動產業鏈集群發展、完善公平開放市場環境、打造國際科技交流中心城市等內容,為深圳市的綜合發展建言獻策。
“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以碳達峰引領綠色發展的要求,必然要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勇當尖兵。因此,建議我市盡快研究實現城市碳中和的路徑,部署實現碳中和的工作,并抓住碳中和這一新興產業的風口,打造新興經濟增長極。”為此,何杰委員建議,“加速我市碳中和研究、論證和任務分解,集中力量大力推動碳中和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加大重點行業減排力度,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功能,落實落細綠色金融保障。”
長期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民辦教育高度重視、科學管理、大力扶持。在全國率先從惠學生、惠教師、惠學校三個層面創新公共財政投入,剛剛閉幕的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朝著民生“七有”的目標邁進。為此,必須創新發展我市民辦教育,著重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周麗委員建議,“針對深圳民辦教育三十年的發展歷史,認真考慮現有民辦學校的生存環境與發展方向。根據公辦生均經費標準調整收費審批制度,建立民辦學校教師保障新機制,逐步提高民辦學校教師福利待遇。探索劃撥土地新建民辦學校,創新民辦學校辦學方式,將非營利民辦學校納入政府普惠性政策范圍,打破固有思維,選取突破點,試點新模式。”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有關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但當前境外疫情暴發增長態勢仍在持續,國內散發聚集性疫情時有發生,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文維委員建議,“強化基層社區防控體系建設,筑牢第一道屏障,打造韌性城市,提升城市整體應急協同能力和增強全民公共衛生意識。加快公共衛生科技力量建設,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優化頂層設計,理順各級公共衛生機構的管理體制。”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不穩定的供應鏈直接沖擊了世界各國經濟,后疫情時代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正在迎來重大調整:隨著新冠疫情的出現,制造業遷移邏輯發生新變化。更低勞動力成本不再是制造業遷移的唯一決定因素,企業越來越傾向于在鄰近消費市場的地方開展生產,低技能勞動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張宗平委員建議“統籌莞惠河汕乃至泛珠三角地區區域資源,科學布局區域產業鏈分工,確立大都市圈產業鏈發展戰略。調整制造業招商模式,全面推行產業鏈招商,聚焦產業鏈缺口和弱項,圍繞補鏈、強鏈和延鏈開展產業鏈招商。一業一策,加大資源投入,完善創新體系,全面實施重點產業‘卡脖子’國產替代補鏈工程。”
當前,國際、國內和城市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以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標志的營商環境國際化,正成為國家和地區間競爭的核心。深圳唯有大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推進競爭中性政策示范區建設,才能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合作,保持經濟特區的蓬勃生機。常遠委員說,“在競爭中性原則實施內容方面,建議從要素獲取、市場準入、經營運營、政府采購與招標等方面率先構建深圳版的競爭中性規則體系,打造社會主義競爭中性政策先行示范區。在競爭中性原則實施路徑方面,建議主要通過法律手段推動實現,以法律形式保證競爭中性原則。在競爭中性原則改革創新方面,建議按戰略性和競爭性領域分類實施創新驅動。在競爭中性原則企業監管體系方面,建議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從服務市屬經濟到服務轄區經濟,觀念要變,要一碗水端平。”
“深圳發展安全應急產業,有基礎、有條件,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認真貫徹落實第七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優化安全應急產業布局、突出深圳特色,為‘雙區’建設提供堅實保障。”何友添委員建議,“打造產業生態,優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柔性調控產能。培育示范基地,優化灣區布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深圳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如何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加劇的環境下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優勢,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為此,我們提出依托深圳市的科技社團力量,打造國際科技交流中心城市的建議,使深圳成為重要的科技會議舉辦地、科技會展發源地、科技活動活躍地、科技項目對接地、科技人才學習進修地等,以進一步強化科技硬實力,厚植創新軟實力,助力我市聚集科技資源。” 林祥委員建議,“建設深圳特色科技會議體系打造國際科技會議中心。依托我市會展場地打造科技會展中心。進一步打造國際科技項目交流合作中心。”
“剛剛閉幕的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品牌,塑造文化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現代文化傳播新格局,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城市文明典范。”梁宇委員建議,“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增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二是創新構建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機制。三是豐富城市公共空間的內容建設與文化屬性。四是運用最新數字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深圳雖較早建立了完善的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但在基礎創新能力、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能力薄弱,是深圳科技創新的突出‘短板’。應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契機,加快補齊深圳0到1這一創新鏈中的短板,同時抓住生命健康和碳中和相關產業高速發展的機遇,打造未來深圳的創新引擎,為‘雙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為此,樊建平委員建議,“與北京、上海、合肥三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基礎研究重大設施為核心的建設策略不同,深圳應瞄準創新鏈中‘0-1’這一環節,強化建設若干創新研究型大學,并圍繞大學設置具有產業帶動特色的重大科研設施,用于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科學研究,補齊源頭創新的短板,帶動應用科學研究進步,促進產業發展能級躍升。”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