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委員建言
房濤: 推進深圳構建高水平多層次養老服務
一、 背景與問題
深圳是發展迅猛的年輕移民城市,人口結構獨特,改革開放首批創業者將大規模密集步入老年,隨遷養老增量迅速,對養老服務提出極高要求。目前,深圳120萬老年人口,每平方公里就有600位長者。深圳市委市政府將高水平多層次養老服務行業與產業發展作為深圳戰略任務之一。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首次提出“老有頤養”。 2021年4月,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為奮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構建社會公共服務多主體參與、多渠道融資、多模式建設、多元化供給新機制,創新都市養老服務模式,是深圳先行示范共建共治共享“長者友好”幸福城的重要歷史機遇。
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深圳養老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一是養老服務政策從“碎片化”到“體系化”,形成了以1個市人大常委會《關于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的決定》為綱領、若干中長期規劃為核心、多個規范性文件為基礎的“1+N+X”的政策體系;其中,《深圳市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2020-2025年)》引領全國,明確了未來5年養老服務與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與施工圖,通過實施17項工程、67個項目,全力推進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二是養老服務從“政府兜底保障”到“社會多元供給”,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供給格局,深圳長期護理險將從2021年10月開始施行,為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建設街道級示范性長者服務中心,居家社區幸福康養惠民工程豐富務實,發放集居家養老服務券、高齡津貼、長者助餐優惠、敬老優待等功能為一體的智慧養老頤年卡。三是養老科技應用從“局部探索”到“整體布局”,智慧養老服務管理平臺跨界創新。由市民政局聯合10個部門出臺的《深圳市養老服務投資扶持政策措施清單》,推出了養老服務投資扶持政策51條,特別是鼓勵企業在生命健康、老年人可穿戴設備、照護康復產品和智能照護平臺等領域積極創新,推動養老產業發展成為深圳新的經濟增長點。
什么樣的“老有頤養”讓人安心從容呢?我們做了個調研,目前一位60歲的企業退休的長者,每個月養老金4700元,就算他也能夠享受長期護理保險,每個月2000元左右服務保障支付。那么10年后,20年后呢?按照2020年我國平均通脹率5.69%、一年定期存款利率1.5%,及養老金每年5%漲幅來計算,20年后的8000元只有現在3000元左右的購買力,“老有頤養”能持續得到保障嗎?面對上述諸多挑戰,“老有頤養”任重道遠。經調研,現提出以下建議:
二、 發展建議
(一)組建深圳養老產業發展基金,集約市場要素與資源,夯實深圳養老共享資本安全墊
深圳當期財政充裕,企業社會責任和慈善公益蔚然成風,深圳應立足自身養老產業與事業發展需求,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核心,引導和吸納第三次分配中蓬勃的慈善力量和社會影響力投資,全方位協作成立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基金,集約要素,整合資源,發揮金融杠桿作用,夯實先行示范區深圳養老共享資本安全墊,打造先行示范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新引擎。
提請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科創委,先行先試探索運用國有資產參與養老產業發展與影響力投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投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構建“基礎科研+成果轉化+養老金融”的養老產業創新生態鏈。具體執行建議如下:
第一,成立深圳養老產業發展基金,組建深圳養老產業資產管理公司(注冊持牌金融機構)負責運營管理,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養老產業規律和特征的服務產品。政府資助管理費或作為LP(有限合伙人)資助創投“天使基金”,用于引導社會資金與防范風險,適當讓利,發揮政府出資的引導作用;市政府積極引導房地產、醫療器械、養老輔具等與健康養老產業相關企業參投養老產業基金;鼓勵吸引各大基金會參與。基金的投資決策與項目遴選應秉承服務公眾、透明公開的原則,尊重市場規律與財務、社會、環境三重底線回報,多元標準考量投入產出與社會價值。
第二,跟投市國資委、深創投,分享資產增值的發展紅利,推進各類解決社會問題的科技創新孵化,并給予相應讓利和政策傾斜;通過直接資助或高價采購的方式,著力支持國際一流水平的康復輔具、人工智能、老年病創新藥物與治療方案研制等。
第三,建議市國有企業積極承擔國家與社會責任,將把養老產業納入如水力、電力、能源等時間跨度長回報低的公共服務領域決策投資范疇,視蓬勃的“銀發產業”為全新發展機遇和藍海布局,加大對市養老事業投入比重,培育良性活躍的養老產業市場。
第四,大力推進養老康復輔具租賃服務,充分利用街道社康與社區閑置空間,由社區公益組織提供運維服務,通過增加服務人次,攤平康復輔具購置成本,讓養老產品與服務供給價格更優、質量更高,也更環保高效,讓深圳長者安心便捷“老有頤養”、觸手可及,以此打造“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幸福產業標桿。
第五,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高質量多層次養老產品與服務平臺。在深圳,我們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城市給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但是當我們需要長者服務與老年產品時,會發現深圳這方面提供的便利是非常有限的。長者們在長期照料、醫療康復、營養保健、飲食服裝、休閑旅游、文化教育、日常居家等有強烈消費需求,但可以獲得的渠道有限,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卻無從獲取。深圳具有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系統,有生機盎然的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技術環境,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聚集,可以提供優質的養老用品和服務形態。通過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高質量多層次養老產品與服務平臺,統籌建立養老服務養老產品項目庫,鼓勵吸納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相對應的產品和服務,對服務和產品進行評價和扶持獎勵。
(二)解放思想,重新劃分年齡標準,以優勢視角發掘老年人的價值
長期以來,傳統思維將老齡化當成社會“問題”來看待,對老齡化浪潮的到來惶恐不已。2019年中國人均壽命77.3歲,2020年基于對全球人體素質與平均年齡的測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年齡段重新劃分:18歲至65歲是青年人,66歲至79歲是中年人,80歲至99歲是老年人。這對于提升人類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與抗衰老意志都將產生強大的積極意義。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方面,老年人積累了寶貴的事業和生活經驗,他們愿意將之奉獻給社會,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感知生命延續的幸福感;另一方面,社會對于老年人精神需求關注較低,缺乏與老年群體進行情感連接的平臺和渠道。也因為這些空白,讓不良商家們有了可乘之機,也讓老年人屢屢成為高價保健品、虛假商品、金融詐騙、傳銷等事件的受害者。
一是提請市衛健委、市人社局,參照國際最新標準與國家人口普查基本情況,與時俱進分層分類探尋現有60歲以上人口的真實需求,倡導修訂中國全新的年齡標準;借鑒日本男女65歲退休的經驗,加快落實中國延遲退休選擇計劃;出臺《深圳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和優待辦法;提供活力老人繼續為社會做貢獻的參與平臺與通道,鼓勵他們參與社會服務、慈善公益等,為公共利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捷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助力于滿足老年人對于社交、尊重、情感連接與自我實現的精神層次需求;同時優化中國養老金體系建設。
二是提請市區義工聯、民政、衛健在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區自治、社會慈善五社聯動中加快推進時間銀行試點建設,完善互助養老服務機制,鼓勵低齡、健康老年人為高齡、失能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形成社區養老服務“社工+義工”、“活力老人+幼兒園”等新型服務模式,促進代際交流和關愛,讓老年人感到被尊重與需要;志愿者或其直系親屬進入老齡后根據其養老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志愿服務積分等優先、優惠享受養老服務,通過建立“真情實感”的人際連接,填補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空白,讓老年人不再受騙于不良商家的“虛情假意”。 真心意、真投入、真感情,才能建設“長者友好幸福城”。
(三)增強部門協同,細分優化財政在大民生領域的投入,編制“老有頤養”指標體系
根據市財政局網站公布的2021年預算數據,社會福利支出預算2億元,人均僅167元/年,與龐大的養老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廣州市老年人口162萬,2021年的社會福利支出預算11.3億元,人均698元/年,是深圳的4倍多。深圳要先行示范五位一體、要建民生幸福標桿,人和錢的投放要落到實處。全市120萬老年人的服務支出與學齡人口差距較大,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與出生人口逐年遞減已成世界性趨勢,深圳需擁有前瞻視野,跳出慣性思維,提前統籌布局。
提請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加強財政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投入,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設置單獨科目,明確養老服務占民生年支出比例五年內趨于5%;開展養老服務監測和統計分類,提升政務管理和財政資金精細化效能化水平;建立基本公共養老服務財政投入機制,加速落實《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2020-2025年)》,促進基本公共養老服務逐步均等化。
(四)發散思維,以深圳四十年經濟人才發展的視角扶持培育深圳養老服務人才
養老服務人才缺失是我市養老服務領域系統性短板,培育資源匱乏,激勵機制缺位。當前深圳的養老服務從業隊伍呈現“三高三低”的現象:“三高”包括,一是年齡高,70%的養老護理員超過45歲; 85.5%是女性;二是勞動強度高,平均1位護理員需要照護8名老人,每周平均工作45.4小時;三是流失率高,流失率達到20%以上。三低包括:一是學歷低,初中以下學歷占66%;二是待遇低,月均薪酬4000元左右,三是職業認同感低,八成從業人員認為從事養老工作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提請市人社局:一是擴大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的相關辦法適用范圍,將養老機構納入補貼范圍申請培訓補貼;二是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培訓示范基地認定,依托職業院校和養老機構重點建設一批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形成示范帶動作用;三是參照北京、廣州等地先進做法,推動養老護理員工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實施薪酬待遇與職業技能等級掛鉤,設立培訓費補貼、崗位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制度,建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褒揚制度。
(五)深化醫療結合力度,構建良性養老服務行業生態
當前,深圳僅有1家醫院設置老年病分院,15家醫院設置老年病專科,老齡醫療服務供給遠遠不足。“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有待完善,適老化改造任重道遠。許多長者仍然無法就近享受醫療服務,而且看病排隊、網上預約、線上收款等等使得老人生活和心理負擔加重。
一是提請市衛健委全面推進“長者友好型”醫療機構創建工作,加快設立老年醫學科,提供多渠道掛號服務,優化服務流程,建立老年人現場就醫綠色通道;借鑒上海、廣州及羅湖區社康等地關于長處方模式的實踐,在全市推廣,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健康服務需求。
二是提請市人大開展關于意定監護相關立法工作,深入調研,系統性設計與構建老年人的意定監護、遺囑捐贈與民事信托公證的政策體系與工作組織結構,細化不動產、股權等遺產捐贈工作指引,切實尊重和保障老年人遺囑使用和捐贈權利;引導市律師協會等社會力量常態化開展為老人公正便捷辦理遺囑的志愿服務。
(六)人性化推進長期護理險的落實及改革,讓“來了就是深圳人”落到實處
點贊深圳長期護理險將從2021年10月開始施行,惠及深圳數以百萬計的老年群體。但深圳還有大量隨遷老人,部分沒有深圳戶籍,部分有深圳戶籍但社保關系留在退休地,他們得不到長期護理險的覆蓋和保障,“來了”卻仍然不是“深圳人”。因為雙重標準,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矛盾。這筆覆蓋老人無差別長護險的費用支出并不高,卻能充分體現深圳城市的溫度和開放包容、平等共享。好事要辦好,為平和推行長護險,提請醫保局示范引領人性化政務服務,將長期護理險的覆蓋范圍從深圳戶籍且有社保的老人,拓展至涵蓋人已來深但尚未辦理社保遷移或戶籍遷注的隨遷老人。
針對來自尚未開展長護險試點地區的隨遷老人,提請銀保監局推進新型長護商業險產品的開發,以“政府+個人+慈善”的運營體系,解決人與戶籍已到深,但未能享受長護險保障的問題,彌補政策“過渡期”中的不足,隨著試點工作的成熟,進而向常住人口逐步覆蓋。
(七)全面引導宗教力量參與養老服務與安寧療護服務供給
宗教力量自形成之日起便與社會民生尤其是養老服務事業密不可分。唐朝就出現類似當今養老福利院的“悲田養病坊”。宗教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事業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而且緊跟時代步伐,使宗教傳教思想的核心實踐從彼世祭祀祈福轉向現世扶老助弱,鼓勵宗教將仁愛精神與志愿服務等資源投入到社會養老領域,助力創新社會養老的人文關懷。
引導宗教力量將“渡人渡己”、“福澤四方”之要義落實到安寧療護領域工作。宗教由于其特殊心靈與精神意義,在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領域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在注重生活品質提升的同時,人類也越來越關注生命臨終階段的質量。提請由市宗教事務管理局與市衛健委牽頭,開展深圳“老有頤養”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實踐研究,借鑒兩岸四地尤其是大灣區各宗教力量介入養老模式,建構多維度比較分析,為全國臨終患者以及生命教育提供深圳人文關懷經驗。
(發言者系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社會組織總會副會長,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