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民革中央:強化法治保障與政策引領 助推國家科技戰略實施
按:“大調研”,也就是年度重點考察調研,是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的重要活動。一般每年一次,由中共中央統戰部組織,各黨派團體實施,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參與,地方黨委和政府提供有力支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以調研報告和“直通車”的形式呈報中共中央、國務院,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今年“大調研”活動已經陸續拉開帷幕。讓我們跟隨媒體記者的“第一視角”,看看民革中央的“大調研”有何動作,有何收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當前,我國不斷強調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受中共中央委托,日前,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常務副主席鄭建邦率調研組,分別赴江蘇、廣東就強化法治保障與政策引領,助推國家科技戰略實施開展重點考察調研。
完善科技政策法規體系 發揮基礎保障作用
通過考察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園區,走訪科研機構、實驗室,并與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座談交流,調研組了解到,江蘇、廣東在科技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兩省科技創新發展起到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
1992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2008年科技進步法頒布實施后,江蘇相繼制定出臺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專利培育等一系列地方條例。
“十三五”期間,廣東出臺實施科技創新地方性法規3部、政府規章2部、綱領性(綜合性)文件12個、專項政策文件100多個,形成了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
2020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2.82%,接近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
調研組認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須通過法治方式固定下來,形成新的國家科技創新管理秩序。建議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領域立法工作和政策配套,推動科技創新法律法規政策成為一個體系完備、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形成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法治和政策導向。
聚焦“卡脖子”關鍵技術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四次占據世界超級計算機TOP500榜首,高端數字信號處理DSP芯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江蘇聚焦“卡脖子”環節組織重大科技攻關,取得一系列突破。
據介紹,江蘇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圍繞人工智能、石墨烯、區塊鏈等領域,每年組織100多項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并著力打造重大科技平臺,新建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等。
與此同時,江蘇省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累計組織實施617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帶動新增銷售1607億元、利潤205億元。
廣東則出臺實施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圍繞產業發展“卡脖子”領域,精準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在量子通信、芯片、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布局“先手棋”項目,全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調研組建議,綜合運用法治與政策手段,系統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注重破解制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要素布局,系統推進各重點領域和環節改革,激發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的總能量。
激發創新活力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紫金山實驗室已成為江蘇省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為激發創新活力,紫金山實驗室不設行政級別,按市場化機制運營,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高端人才。目前,已會聚超1000人的科研隊伍,成功研發了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開通全球首個網絡內生安全試驗場。
近年來,江蘇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在進一步擴大科研自主權、改革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機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任務定榜、需求張榜、揭榜掛帥等新機制,讓科研人員手腳放得更開。
調研組認為,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在用好人才,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培育、引進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使用導向,誰能干就讓誰干。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重要舉措。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是全國首批三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之一,“十三五”期間共審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46064件,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金額達56.12億元,審結的一批大案要案先后被評為全國、全省知識產權重大典型案例,已成為知識產權訴訟“優選地”。
調研組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議從審查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公民誠信等環節完善保護體系,加強協同配合,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并且在實踐中更加注重協調,處理好保護科技創新和讓科技成果更快更廣惠及人民等方面的平衡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統戰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部門同志參與調研。
編輯:羅文
關鍵詞:創新 科技 實施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