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委員建言
劉昕:完善疾控體系機制建設 提升公共衛生治理能力
疾控體系建設是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密度不斷加大以及交通的便利化、經濟全球化加速人口跨國流動,病毒傳播呈現更加迅速、廣泛的趨勢。深圳作為移民城市、口岸城市、人口大市,疾控體系不僅要承擔國內疾控重任,還要應對國際疾病輸入的壓力,防病控病任務艱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們從中應增強戰勝未知疾病的信心,更應從中吸取經驗,大力推進疾控體系改革,進一步加強機制體制建設,在建設現代化、精準化和專業化一流疾控體系上下功夫,為全國疾病防控樹立深圳標桿。
一、 疾控體系建設存在的不足
自2003年SARS疫情后,我市持續加強疾控體系建設,構建了以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專科類疾病防治中心、醫療機構、社康機構為主體的疾控服務體系,強化了口岸—地方聯防聯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專科醫院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處于國內前列。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市用一個月時間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時間將復工復產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保持社區傳播零報告、院感事件零發生、特殊場所零感染、復工復產零發病,交出了一份超大型城市抗擊疫情的優異答卷。但在防控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疾控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疾控系統在區域公共衛生中心作用不明顯,公立醫院的公共衛生職能發揮不強。疾控機構職能定位不準,“大衛生大健康”背景下對公共衛生政策制定的參謀作用發揮不強。“重治輕防”觀念仍然存在,疾病與健康評價分析、宣傳教育、應急管理研究力度不強。
(二)疾控監測預警系統有待完善
尚未建成高效統一的全市公共衛生監測預警系統,監測范圍、內容、方法和手段等存在著單一化、局部化等問題,多依賴于疾控機構、醫療機構等衛生健康系統內部的專業監測,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尚未建立。
(三)數據壁壘的問題仍然存在
尚未建成全市統一的應急指揮大數據系統,各系統數據壁壘仍存,多部門、多渠道監測預警體制機制、網絡系統和數據集合需要加強,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時分析、集中研判能力稍顯不足,在重大疾病事件發生時,難以為疫情防控、人員物資調配提供智能化數據信息支撐。
(四)全市疾控人才隊伍需要加強
醫改推進順利,但疾控領域改革相對滯后,相較于臨床醫生,專業公衛人才薪酬待遇較低,公衛人才社會地位、職業榮譽感和自我價值認同感不高,自我提升動能弱化,人才成長和吸引內生動力不足,致使高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同時也缺乏領軍式權威專家。根據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2020年全市疾控中心在崗實有人數227人,同比2015年底實有在編人數280人減少21.21%,而同期深圳常住人口增長18%,疾控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五)疾病預防控制資源總量不足
社區健康服務機構是基層疾病預防和控制基層堡壘。截至2021年2月底,全市僅有社康機構738家,而人口規模相當的北京和上海,2018年社康機構數量就達到2079家和1009家。社康機構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師數量近年來有所增長,但與江浙一帶相比仍有差距。如2020年每萬人全科醫生數為4.03名,但2019年江蘇為5.94名、浙江為4.54名。在發熱門診、負壓病房、負壓急救車等硬件方面也存在短板,公共衛生事件突發時,顯露出傳染病醫院或傳染科室醫生缺乏、設備不全、床位不足的問題。
二、 有關工作建議
(一)建議加快推進疾控改革,加大公共衛生基礎投入,打造疾控體系改革深圳樣板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發表的關于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講話精神,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我市公共衛生工作,把疾控改革納入醫改重點項目,提升疾控體系戰略定位,強化疾控機構在健康深圳建設中功能定位。在確保疾控中心負責人專業性、獨立性的同時,提高其在衛健系統的行政地位;強化疾控中心設備配置、實驗室能力建設以及檢測檢驗平臺設置等;擴大人員編制;賦予新的職能,提升疾控系統宏觀政策研究、健康戰略研究能力等;強化研究水平,樹立疾控中心專業權威和公信力。
(二)建議全面加強疾控服務能力建設
以現有傳染病院建設區域傳染病醫學中心,加強對基層醫療集團、社康機構的公共衛生業務指導和培訓,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水平。開設市民衛生大講堂,宣講公共衛生知識和疾控體系工作職能,引領市民關心關注公共衛生。加強“大健康”理念的宣傳教育,定期發布衛生健康白皮書,提升居民疾病防控意識、知識和能力。加強疾控系統應急演練,增強防控體系內部的聯動與協調。
(三)建議完善多系統、多部門、多層級的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
結合我市現有公共衛生服務平臺,建立供臨床醫生、護士、疾控等專業人員,包括普通市民直接報送“異常健康事件”的實名直報網絡平臺,健全優化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監測預警機制,提高評估監測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四)建議健全疾控體系聯防聯控信息平臺
依托“i深圳”政務服務平臺,健全各單位、各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打破各系統數據壁壘,探索健康相關信息與醫保、農業、生態環境、氣象、海關、移民等部門相關信息的協同共享,在監測預警、病毒溯源、趨勢預測研判、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
(五)建議加強疾控體系人才培育使用機制
推動本市高等院校設立公共衛生學科,建立與疾控系統教學研究互促相長的系統性人才培養機制。定期舉辦公共衛生高端學術論壇,創設良好研究氛圍,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特設疾控機構高層次技術人才崗位,打破高層次人才薪資天花板。設立“首席公共衛生醫官”制度,賦予其重大疫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的決策權、資源調配權。
(六)建議深化疾控機構運行機制改革
試點探索“公益一類,兩個允許,以事定費,績效管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事薪酬綜合改革。“公益一類”:主要用以保障疾控人員退休待遇;“兩個允許”:允許薪酬總額可以適當放寬至當地公立醫院平均水平、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以事定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允許提供社會服務。對疾控機構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將原來按人頭核撥的經費(除福利和社會保障費用外),全部轉化為項目經費;“績效管理”:完善疾控機構考核評價制度,實施全員績效考核,將所有績效及獎勵性工資全部納入績效分配,充分激發人員活力,增強工作動力。
(七)建議加強基層疾控體系能力建設
實施社區健康服務擴面提質工程,努力增加基層衛生健康資源供給,努力將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建設成為強有力的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基礎平臺。完善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建設與管理、社區醫務人員培養與使用激勵等政策措施,擴大社區健康服務網點,壯大社區醫務人員隊伍,提升裝備配置水平,提高疾病篩查、監測與居民健康管理能力。
(發言者系七屆深圳市政協委員,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僑辦副主任、市僑聯副主席)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