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僑聲>聚焦
王蒙蒙:以中國旋律撫慰疫情下的法蘭克福
人民政協網5月6日電(記者 李寅峰)近日,德國三大著名報刊之一的《法蘭克福評論報》文化版刊登了一篇僑居當地的中國音樂人,在疫情艱難時刻用美妙的中國音樂為市民創造快樂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61歲的旅德華僑王蒙蒙。
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已經堅持了8個多月的王蒙蒙,正在街頭準備新一天的表演。說起8個多月前的那個決定,就如昨日一樣清晰難忘。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多了,每天都有新的感染病人,每天都有更多的人在煎熬中產生孤獨、憂郁、焦慮。之前我看到一項調查,甚至小朋友中,都至少有20%的人沒有興趣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下去。我也經常看到當地報道中出現悲觀的消息。自己能做點什么?這是我非常想找到答案的一個問題。”電話那端,遠在歐洲的王蒙蒙的語氣中既有無奈,又有思考,“我不是醫生,不會治病。但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幫助更多人度過這段困難時期。我想起自己每次在聚會時拉琴,朋友們聽到美妙的琴聲都會開心起來,就決定,不如用我的小提琴為更多人打開心靈之窗,用中國音樂優美的旋律去撫慰疫情下不安的人們。”
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走出去,王蒙蒙坦言也還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他選定了法蘭克福市中心,因為那里人流量大,每天約有10萬人經過這里。但困難的是,這里也是當地節奏最快的區域。過往的人行色匆匆,別說停住腳步了,經過的時間也常常是幾十秒而已。如何讓音樂感染更多的行人?如何讓男女老少、不同族群、不同行業的人都能聽到喜歡的音樂?
從10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的王蒙蒙,迅速地整理、改編了自己熟悉的中國民歌、古典民樂、流行音樂等,確定約200首曲目作為演奏的主要內容。“有《梁祝》《二泉映月》,也有《珊瑚頌》《英雄贊歌》,還有《茉莉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綠島小夜曲》等。想讓3歲到80歲的聽眾都喜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王蒙蒙說,“更何況,作為金融大都市的法蘭克福,75萬人口中,54%來自世界180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文化非常多元。”
做了充足的準備,鼓足十分勇氣,王蒙蒙開啟了在法蘭克福市中心以中國音樂撫慰疫情創傷之旅的首秀。“第一首,我選的是《二泉映月》,因為這是非常好聽的中國民樂名曲,感染性很強。”但讓王蒙蒙始料不及的是,本想讓人從中獲得輕松愉悅的他,這一曲悠揚婉轉的《二泉映月》開場就把聽眾惹哭了。“有一個女孩眼含熱淚走過來,為我捐了2塊錢。她一定認為我是一個悲愴的天涯淪落人。我立即想到,一開始不能拉這樣憂傷旋律的,要改成歡快的、主題輕松的曲子。”
逐漸地,王蒙蒙“業務”越來越熟練。曲目的選擇上,也更加如魚得水。“有音樂專業人士來交流,我就拉《梁祝》……”王蒙蒙說,也會有一些不同的需求,比如曾遇到幾個年輕人,他們分別來自古巴、埃及、摩洛哥,都在詢問,能不能演奏一下他們國家的曲子。王蒙蒙盡量滿足著每一位愛好者的需求。
8個月來,風雨無阻,王蒙蒙的付出可想而知。但他說,相比付出,收獲卻更多。“我真的有大批的粉絲,很多人定時會過來聽我拉琴。有些孩子,是在家長帶領下來;也有老人獨自過來,靜靜地聽。身后面包店里的經營者,他們聽了我8個月的演奏,經常請我喝咖啡;后面這個商城里的門衛看到我過去會主動幫我拉門,收銀員甚至會給我折扣……”王蒙蒙笑著說,他們都表達出對藝術家的高度尊重。特別是《法蘭克福評論報》記者梅根·諾瓦克女士在觀察5個月、現場聆聽無數次,并經過五次共計400多分鐘的專訪撰寫了《艱難時刻用美妙的中國音樂創造快樂》一文,并以《駐足傾聽》為題正式刊登后,他的受關注度更是大幅提升。
“很多孩子都知道,那里有一個帶紅圍脖的中國先生在演奏好聽的中國音樂。”王蒙蒙有些幸福地笑了,“我屬牛,今年本命年。開始我只想著用音樂帶給更多人撫慰,沒想到,我的中國紅圍脖、演奏的中國旋律,成了法蘭克福市中心這個區域的一個標志。”
編輯:劉紅色
關鍵詞:王蒙 蒙蒙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