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資訊

中醫手法傳承開啟“人機結合”模式

智能化 可量化

2021年05月06日 08:43  |  作者:付麗麗  |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的生動實踐。

當前,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加上長時間伏案工作,使得頸椎病發病率居高不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疾中,頸椎病名列第二,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更有數據顯示,全球60多億人中,頸椎病的患病人群高達九億,我國就有兩億以上。

在我國,中醫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但操作不當則會造成病情加重,尤其是頸椎扳動類手法,還會出現暈厥、骨折脫位、截癱等嚴重不良事件。

“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骨傷科疾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傳統手法操作面臨難以重復、難于量化、存在安全風險、培訓效率低等瓶頸問題,很難傳承和創新。”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朱立國說。

從事中醫骨傷科專業37年,朱立國深知問題所在。走學科交叉之路,融合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通過主持開展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其和團隊長期從事的“手法治療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近日名列2020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而此前,由其領銜研發的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綜合方案與手法評價系統,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循證研究 規范手法

臨床上,頸椎病依照其癥狀不同,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等多種。其中,以神經根型最為常見,占頸椎病總病例數的60%—70%,癥狀主要是頸臂疼痛、上肢麻木、頸椎活動受限……該病臨床中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但存在療效欠穩定、易復發等問題。

“中醫綜合療法雖然具有方法多、見效快、多靶點等特點,但是缺乏系統研究和循證評價。”朱立國說。

為此,他和團隊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系統檢索相關科研論文,組織近百名中、西醫骨科專家多輪論證后,制訂了“內外兼治、筋骨并重、醫患配合”的中醫綜合方案。

“其中,旋提手法是關鍵,這主要是受中醫‘筋束骨’理論的啟發。”朱立國說。

朱立國介紹,中醫正骨過程是恢復頸椎的生理狀態,旋提手法改變了以往的側方發力,讓患者旋轉—屈曲—再旋轉,找到關節絞索、卡住的地方,醫生給一個預加載力然后快速向上提拉,從而達到正骨的效果。

但這個力度使多少,何時給力,卻不是簡單幾句話能說明白的了。多年研究,他和團隊又自主研發了手法操作力學測量儀,結合運動捕捉技術,對頸椎扳動類手法進行了力學量化研究。與既往頸椎損傷的力學參數相比,證實旋提手法以垂直向上為主要發力方向,而傳統頸椎旋轉手法以側方扭轉力為主,比垂直向上牽引力更容易引起頸部損傷。

數據顯示,以手法為核心的中醫綜合方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效率達96.17%,6個月復發率降低至8.46%。國內中、西醫領域權威專家評價:“該研究首次提供了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綜合方案的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對骨傷科行業的同類研究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傳承手法 機器人來幫忙

“一二,轉!好,這個力度不錯。”近日,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研大樓,一群醫生圍著一個西裝革履的“小伙”討論交流著。

而這個“小伙”不是一般人,正是朱立國團隊研發的旋提手法培訓考核系統,目前已在全國7所中醫藥大學推廣應用,被很多學員親切的稱為“手法教學機器人”,用于培訓臨床醫生旋提手法操作。

培訓現場,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尹遜路博士講解旋提手法的技術要點并示范,只見他用肘部輕提頸部,輕輕一抖,“咔嗒”一聲關節彈響,機器人“患者”頸部被調整到正確體位,“患者”轉動頸部,小關節恢復正常。

朱立國介紹,機器人右側瞳孔有高敏攝像頭,能隨著操作者指尖的指套感應器,引導操作者將頸部調整到旋提手法要求的準確位置。手法的實施過程電腦全程記錄,通過對牽引力、提拉力的詳細分析,瞬時判斷操作者手法實施的準確與否,并提示手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正骨手法的傳承,是技術類治療手段非常關鍵的點。看到很多初學者在機器人身上練習心肺復蘇,我就想正骨手法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朱立國說。

日本脊柱健康委員會及微創脊柱外科峰會論壇創始人及主席Fujio Ito教授評價:朱立國教授開展的旋提手法及手法傳承模式研究工作引領了中醫骨傷科的現代化發展,促進了中醫手法的國際化推廣。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手法 中醫 頸椎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长视频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系列 | 亚洲欧美久久天堂综合一区 | 亚洲三级视频专区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