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北京垃圾分類這一年:“新風尚”深入人心 “補短板”久久為功
“來,閨女,你拿這倆瓶子,我拿廚房垃圾袋。”4月26日一早,家住東城區東花市街道棗苑社區的李先生帶女兒出門,走到小區的垃圾桶站,他打開塑料袋,把廚余垃圾倒進綠色的廚余垃圾桶,又把塑料袋投進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女兒把喝空的塑料飲料瓶投進了可回收物垃圾桶。每天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已經成為李先生一家的生活習慣,也成為這一年來許多北京市民的生活常態。
去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開始實施,標志著北京市垃圾分類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態化、系統化軌道。
一年過去了,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家庭廚余分出量3878噸/日,比《條例》實施前增長了11.6倍,分出率近20%;可回收物分出量4382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5%;2021年前4個月日均清運量2.06萬噸,比2020年前4個月下降6.36%,比2019年前4個月下降25.69%。北京市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減量率等重要指標快速提升,市民踐行垃圾分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初步養成。
一年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進行得如火如荼,成效有目共睹,作為垃圾分類重要指標的廚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在管理上,智慧治理替代“人海戰術”;在機制上,通過示范引領激活基層垃圾分類新活力;在理念上,垃圾分類正逐漸成為全民參與的新時尚。“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已經成為北京這座超大城市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一個生動縮影,見證著城市文明和首都形象的提升。
成效顯著 廚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
“垃圾分類的第一步就是把廚余垃圾從生活垃圾里分出來,廚余垃圾的分出質量,直接影響到垃圾分類的實際效果。”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曾在采訪中表示。
一年來,北京市持續抓好生活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市民家庭廚余垃圾分類投放意識不斷提升,廚余垃圾分出量得到大幅提升,垃圾分類實施3個月,北京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即比《條例》實施前增長4倍;今年4月,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增長11.6倍。
家庭垃圾分出量的成倍增長離不開社區的“好法子”,為了幫助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正確分出廚余垃圾,北京不少社區因地制宜采取了許多舉措。比如,東城胡同平房區采用了流動收集方式;朝陽區小區垃圾桶旁邊裝監控攝像頭,可以在線“云監控”;石景山區垃圾分類監管系統還有語音提示分類功能等等。
在推進家庭廚余垃圾分揀增量的同時,不斷推進餐飲單位廚余垃圾源頭減量。一年來,北京市通過推行凈菜上市、踐行“光盤行動”等措施,促進餐飲單位源頭減量。
走進老北京磁器口豆汁店,一眼就能看到張貼在墻上寫有“光盤行動”字樣的宣傳海報。“原來咱請客吃飯,點菜越多越好,顯得倍兒有面兒!”前來吃飯的趙先生笑著說,“現在不一樣了,咱們觀念得與時俱進了,現在都以‘光盤’為榮!”
如今的北京餐廳,很多都提供半價“小份菜”,12元一小盤的麻婆豆腐、16元一小份的回鍋肉等等,種類繁多,點餐時服務員還會及時提醒“已經差不多了,您等不夠再點吧”。在節假日,不少餐廳還推出“光盤行動”優惠活動,通過給“光盤”的消費者發紅包、提供優惠菜品等措施,鼓勵消費者節約不浪費。記者走訪了多家餐廳,均表示推廣“光盤行動”后,餐廳廚余垃圾明顯減少,減少量大約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
智能管理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更便捷
“請不要亂扔垃圾!”在海淀區東升鎮觀林園小區,一位年輕人剛掀起垃圾桶蓋,就聽到了語音提示,原來是手中垃圾與要投的桶沒有正確匹配。這是海淀區垃圾分類全程智能管理的最新應用。記者現場看到,智能垃圾分類桶上方設有攝像頭,每當有人靠近垃圾桶,便會發出語音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同時還會提醒“投錯桶”的人。
大興區亦莊鎮鹿海園三里小區也有“智能秘密幫手”。“有天中午,我著急出去,沒來得及‘破袋’就投放了垃圾,當天下午,指導員陳師傅就在小程序上告知我了。”居民王阿姨不好意思地說,從此她便養成了“破袋投放”的好習慣。
但是令王阿姨不解的是,中午沒有人在桶前值守,指導員是怎么知道有人違規的?原來,秘密就在于亦莊鎮在202個投放點位安裝的視頻監控設備,其信號實時傳輸到“城市大腦”,發現哪位居民分類不規范,馬上聯系社區和指導員,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提供指導,提高垃圾分類宣傳的針對性。如果“城市大腦”坐席人員發現垃圾桶滿冒、桶開蓋、桶邊不潔、無人值守等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聯系到相應物業負責人、垃圾分類指導員進行處理。
就在近期,朝陽區各垃圾樓和環衛清運車輛也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垃圾清運車輛綁定RFID標簽,每次清運都可直觀看到垃圾來源、重量、品類等相關信息,為日后精細化分析提供數據支持。
九龍山社區工作人員打開RFID卡手持機對準電子標簽“讀卡”。人民網記者 高星攝
在朝陽區雙井街道九龍山社區,記者看到,社區工作人員熟練地打開RFID卡手持機,對準電子標簽,點擊“讀卡”,手持機上便顯示該電子標簽的唯一卡號,選擇所在區域及垃圾類型,根據收運方式選擇垃圾小車、垃圾桶等,提交完成,一個電子標簽便錄入完畢。
保潔車在完成收運后,來到附近垃圾樓。垃圾樓大門口的感應區自動識別保潔車上的電子標簽,垃圾傾倒至垃圾樓內的壓縮箱,壓縮箱頂部的電子顯示屏實時展示垃圾重量和來源。最后一步,環衛人員按下壓縮箱旁邊的紅色按鈕——“上傳數據”,垃圾從哪里收運、什么品類、重量多少等數據一目了然。
在智能科技的助力下,運用智慧治理替代“人海戰術”,形成線上反饋和線下治理的工作閉環,這成為了北京市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的一個生動縮影。
示范引領 激活基層垃圾分類新活力
作為東城區首批垃圾分類試點街道,東花市街道多種形式開展特色垃圾分類活動。人民網記者 尹星云攝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像釘釘子般務實賣力。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對北京這座超大城市的基層治理水平提出了新挑戰,如何通過示范引領形成表率,激活基層垃圾分類新活力,關系著垃圾分類能否深入市民生活并得以順利推行。
一年來,北京市先后創建完成四批共835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村。東城、西城、豐臺、海淀、石景山、門頭溝、昌平、大興、平谷、密云和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示范小區、村覆蓋全區各街鄉鎮。
作為北京市首次評選出的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推行“三集中”垃圾分類法、形成“桶前值守”常態化、上線“電子守桶員”,探索出一系列垃圾分類工作模式。
早上7點多,兩輛分別裝載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的垃圾流動巡回收集車開進甜水西園社區,等待居民投放垃圾。這是甜水西園社區首創的“三集中”垃圾分類法: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時間投放、集中地點精揀、集中收集清運。
社區黨委書記李穎介紹,社區原來有34組垃圾桶,已經精簡為5處定時定點投放點位。垃圾桶投放時間為每天早上6點半至9點、晚上5點半至8點,錯過時間的居民可前往垃圾流動巡回收集車投放。兩輛垃圾流動巡回收集車定時在小區12棟樓輪流停靠半小時,每天巡回一輪,分別收集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原來一到夏天,蒼蠅、蚊子特別多,瓜果皮味道也特別大,路過都得躲著走,現在這些問題都沒有了。”居民李奶奶稱贊道。
目前,“三集中”工作法已在六里屯街道全面推廣。
未來,北京還將繼續評選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對亮點特色及經驗做法進行推廣,帶動更多的小區、村實現創建,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
全民參與 垃圾分類成為生活新時尚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經過一年的努力,北京市民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已初步養成。
早在2018年5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就聯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公開征集垃圾分類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共收到各類繪畫作品648幅。經過角逐,最終,燈市口小學學生張子夏創作的作品被評選為“分小萌”垃圾分類形象代言人。
“‘分小萌’是一只可愛的章魚寶寶,它有8只手,可以幫助人們分類垃圾。它手上拿著一個紅、綠、藍三色風車,表示綠地、藍天和可持續發展。”張子夏自豪地介紹著自己的佳作,“我在學校里學到很多垃圾分類的知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環保做一份貢獻。”
近一年來,北京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造福整個社會”來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小手拉大手,小家帶大家”,“分小萌”等活動也帶動了更多的居民自愿加入到垃圾分類的隊伍中來。“孩子們的努力得到了社區和學校的認可,這支隊伍越來越龐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最前端分類。”北京城市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東花市街道社區居民可利用“花伴兒”APP參與垃圾分類任務打卡。人民網記者 尹星云攝
在《條例》實施百日之時,面對難以解決的垃圾混投難題,北京市全面鋪開“盯桶戰術”,動員下沉干部、在校學生等七類人員下沉社區參加桶前值守。截至今年4月15日,北京市6779個社區村發布桶前值守項目8132個,招募志愿者18萬人,服務時長390萬小時;2912個社會組織發布志愿服務項目5714個,招募志愿者23萬人,記錄時長535萬小時。
久久為功 垃圾分類工作還需“補齊短板”
北京垃圾分類實施一年來,垃圾分類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離社會期望的首善標準以及全體市民自覺形成垃圾分類意識有一段距離,還面臨諸多難題待解。
比如老舊小區垃圾分類工作仍是薄弱環節,居民老習慣很難轉變、缺乏有效獎懲措施、后續配套服務不到位、物業及產權單位實施主體責任不明確,等等。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基層社區的探索步伐沒有停歇。大興區黃村西里社區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黨建引領,以社區黨委為核心,推出了由居委會、產權單位、物業、居民代表組成的“黨建物業聯合體”,同時建立“拉家常議事會”的社區治理模式。“哪個垃圾桶站該撤掉,哪個位置適合放置垃圾桶站,大家伙兒商量著來辦。”社區書記王黎說,這也激發起了大家主動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熱情,形成了“人人參與、戶戶志愿”的氛圍。
下一步,北京將推進老舊小區垃圾分類,鞏固提升市民家庭自主分類水平,增強其“我要分”的行動自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張巖稱,“今年將開展社區(村)入戶回訪,上門聽取意見,提供指導。繼續通過桶站值守、上門指導、積分獎勵、‘紅黑榜’、城管執法進社區等措施,促進市民自主分類習慣養成。”
“今年將延伸執法檢查覆蓋面,聚焦居民家庭源頭分類,針對分類習慣尚未完全養成的群體,精細指導、助力物業和社區開展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溫天武介紹,“在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時段,我們將增加巡查頻次,緊盯問題高發的街道、社區、小區,重點檢查投放環節中居民個人混投混扔等問題。”
東直門城市生態島大件廢棄物拆解中心。人民網 池夢蕊攝
除了居民自主分類習慣尚未完全養成的問題,北京在垃圾分類方面還存在設施規范性不夠的問題,分類驛站、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暫存點建設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我們還將進一步健全分類設施網絡,優化各品類垃圾投放點設置。”張巖稱,“具體措施上,會加快可回收物投放點、中轉站、分揀中心建設,年底前高標準建設600座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充分考慮實用性、便利性,滿足功能需要。”
4月17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調研檢查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時強調,垃圾分類事關民生福祉、城市文明和首都形象,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黨建引領、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總結盤點再出發,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這件“關鍵小事”,不斷改善首都城市環境,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
垃圾分類工作“小事”不小,既關系首都城市環境,也關乎市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更新城市環境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需要以繡花功夫和釘釘子精神持續抓好;改變舊有生活方式也不可能“一鍵更新”,只有逐步滲透、全民參與,北京垃圾分類工作才能不斷“提速”、不斷“精細化”。
垃圾治理,既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北京還需補齊短板,久久為功,才能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走得更深更遠。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垃圾 分類 社區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