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專家觀點
江蘇省政協委員、中船702所研究員顏開:
建立智能船舶配套產品檢測中心
推動船配產品盡快走向“最后一公里”,就需要為新研產品提供示范應用的專用平臺,對新研發設備進行測試。建議由政府推動并投入資金,建立智能船舶配套產品檢測中心,為江蘇省新研產品提供示范應用和檢測服務,并制定測試標準,為船級社發放船舶產品證書提供技術支持。
江蘇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胡國良:
打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高地
打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高地,要突破關鍵技術。瞄準世界海洋可再生能源前沿和重點領域,搭建多學科交叉、集成協作的開放式創新平臺;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原理,突破海洋可再生能源能量發電轉換效率、可靠性、測試與評價等關鍵技術,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技術成熟度,盡快形成產品。
國家電投江蘇公司工程部主任田宏衛:
大力扶持海上風電產業
海上風電是一個新興產業。截至2020年底江蘇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已突破600萬千瓦,占全國的71.5%。未來科技創新方向主要有大容量機組的研制、漂浮式海上風機基礎、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海上風電制氫。建議大力扶持海上風電產業,提供清潔能源助推能源結構轉型,為碳達峰做貢獻。
中船716所副總工程師方紀村:
加強國產技術裝備研制
建議立足自主可控,提升江蘇海洋信息感知技術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圍繞海洋信息感知技術和裝備領域國產化程度偏低的短板,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加強國產技術裝備研制,特別是海洋核心裝備關鍵零部件、傳感器等的研制和產業化,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獲得一批原創性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提升江蘇省海洋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
江蘇海洋大學副校長舒小平:
加大江蘇近海科考和應用研究力度
江蘇缺乏國家級海洋研究平臺,支撐海洋產業創新發展的科技要素相對薄弱、資源分散。建議采取“1+N”協同創新模式,組建成立江蘇省海洋實驗室,立足江蘇沿海,加大江蘇近海科考和應用研究力度,開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打造面向科技前沿、服務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多功能綜合性海洋創新基礎平臺。
江蘇省科技廳:
江蘇省科技廳:
搶占海洋科技未來發展制高點
“十三五”以來,江蘇省聚焦海洋強省建設的重大創新需求,圍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加大攻關組織力度,加強創新載體建設,著力突破制約江蘇海洋產業高端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培育了一批海洋產業創新型企業,提升了海洋產業整體科技創新水平。
“十四五”時期,江蘇將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圍繞深海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建設,瞄準國家海洋安全和地方發展需求,以建立深海技術科學國家戰略力量、創建國家實驗室為目標,統籌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深海空間站”等國家戰略任務,加快實現原始創新和戰略技術突破。同時,引導和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基因、新型材料等陸空天新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鼓勵學科交叉融合,積極搶占海洋科技未來發展制高點。
加快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圍繞江蘇海工裝備、船舶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風能等特色優勢產業,聚焦產業重大創新需求,探索采取“揭榜掛帥”、定向擇優、聯合招標等形式,積聚省內外科技資源,組織開展協同攻關,集中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壯大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鼓勵和引導企業提高研發投入占比。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量質并舉壯大江蘇省海洋產業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加快打造一批研發實力與創新成果國際一流、產業規模與競爭能力位居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沿海地區圍繞海洋產業發展引進大院大所到江蘇建設一批重大合作載體,以實體平臺和具體項目為紐帶,推動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落地江蘇轉化。充分發揮中科院、中船重工、中電科等駐蘇中央院所在海洋產業方面的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創新型企業與科研院所加強深度合作,同時加強海洋科技領域的深度軍民融合,全面提升江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進一步整合資金資源,逐步建立海洋科技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創新地方財政支持方式,加強對重大科技項目的省地聯合資助;充分發揮好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海洋科技研發,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
編輯:劉紅色
關鍵詞:海洋 創新 產業 江蘇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