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致敬扶貧人>要聞 要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高質量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以一個什么樣的交通運輸體系來支撐與引領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如何建設一個能夠贏得未來的交通運輸體系,這是新時期我們需要思考與回答的重大課題。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面對世界范圍的變革與競爭,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
一、 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效及其問題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交通運輸大國。基礎設施規模龐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綜合效益不斷顯現,長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得到緩解,瓶頸制約得到消除。初步形成了以“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網,“八縱八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絡,“首都連接省會、省會彼此相通,連接主要地市、覆蓋重要縣市”的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體系。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基本實現了“縣縣通”。郵政行業基礎網絡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2019年,鐵路、公路、水運運量及周轉量、快遞量、社會物流總額等均位居世界前列。交通運輸方式、結構、流向、形態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形成了“多方式、多主體、多業態、多模式”的發展格局。
但也要看到,交通運輸綜合化、一體化、品質化、數字化、市場化、國際化、綠色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粗放式發展特征十分明顯,存在不少斷點、堵點、盲點與痛點,使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大循環中紐帶、支撐與引領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交通運輸系統化不強,綜合程度低,互聯互通性不夠。各種方式相對分割,尚未完全形成統一規劃、分工銜接與功能互補的互動關系,各交通運輸方式比較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交通運輸網絡布局不夠合理。農村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滯后。應急交通運輸與應急物流體系尚不健全。跨國交通運輸體系不完整且缺乏主導力。
交通運輸結構不夠合理。過剩與短缺并存、重硬件輕軟件、重干輕支、重客輕貨。空間不平衡明顯,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和邊遠地區的可獲得性和服務公平性有待加強。一些重要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功能有待提升。市場主體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不高,運輸服務集約化、精細化、個性化不足。交通運輸與工業農業聯動不足,供應鏈一體化水平低。交通運輸大數據平臺尚未建立。傳統交通運輸發展缺乏活力。航空物流、應急物流短板明顯。交通運輸國際競爭力不強。
全社會物流成本偏高。2019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14.7%,高出發達國家一倍。物流成本高成為制約制造業由大變強以及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
運輸市場不夠規范成熟。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運輸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區域城鄉運輸市場發展不均衡。公路運輸市場主體小、散、弱,缺乏龍頭帶動作用,缺乏有較強影響力的大型運輸企業,缺少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影響力的運輸平臺。市場秩序比較混亂,過度競爭,缺乏合作、開放、共享。
二、 國內外多重趨勢將重塑交通運輸的未來
全球競爭要求交通運輸在保障供應鏈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全球格局重大變化,大國競爭加劇,國家間、地區間、企業間競爭已演變成供應鏈競爭。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供應鏈能否安全高效,資源和產品能否有效流動。我國發展將面臨外部不確定性與挑戰,這就要求交通在多元采購、戰略儲備、平衡價格、保障供應、開拓市場等方面發揮更強的連接、紐帶、滲透作用。
生產與消費方式變革要求交通運輸高水平保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行為從原來單純追求溫飽型或數量型,向追求消費價值多元化、個性化轉變,生產從大規模制造向精益制造、準時制造和個性化制造發展,要求交通必須著眼于制造與消費模式的最終需求,提高響應能力和效率。特別是線上消費、個性化消費等對交通方式提出更具個性、更高時效、更好體驗的要求。
區域與城鄉一體化要求交通運輸共享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帶、大中小城市協同、鄉村振興等要求交通運輸體現出更多共享性,如信息共享、客運共享、物流共享等。同城化和城鄉一體化將加速交通體系共享化進程。
數字化加速交通運輸效率變革。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將重構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體系,對交通運輸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服務功能帶來深刻影響,促進交通運輸數字化、智能化步伐,數字化連接能力流動能力大大增強。
三、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以人民為中心,以建設交通強國為目標,以滿足需求為出發點,遵循交通運輸發展規律,立足國情、世情,堅持系統思維與創新、開放、協調、共享、綠色等理念,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以完善體系、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增強功能、提高效率為主線,統籌城鄉、地區、國內外交通運輸網絡發展,推動各種運輸方式互聯互通,覆蓋盲點、連接斷點、疏通堵點、消除痛點,促進交通運輸與生產、流通、消費連接,形成靈活多樣的運輸服務模式,打通微循環、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建設國內大市場,增強國際連接力、滲透力、影響力、控制力、競爭力,保障物流供應鏈安全,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強大紐帶與支撐。
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交通運輸發展。明確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地位,制定現代交通發展中長期戰略與規劃,加強頂層設計為交通發展指明方向。統籌增量和存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創新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更新等各環節發展模式。增強交通運輸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撐保障能力。
完善交通運輸體系,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統籌點線面網、城市農村、東中西、沿海內地、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國內與周邊國家、國內與國際等。構建“國際網絡—國內骨干網絡—國內支線網絡—國內末端網絡”有機結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統籌規劃全國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推動交通運輸網絡互聯互通。構建海陸空一體的國際交通運輸體系,布局全球物流網絡。加強交通運輸樞紐城市建設,優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布局。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交通運輸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境外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推動國內交通運輸網絡向境外延伸。
加快交通運輸創新,為經濟社會創造更大價值。做強做優交通運輸主體,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功能,推動交通運輸與制造、消費融合發展。加快新業態發展,激發數字交通活力。推進“互聯網+交通”“智能+交通”發展。推動城鄉統一交通運輸大市場建設。加大新基建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建設交通運輸大數據中心,利用大數據加強市場分析與拓展。
加快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發展。建設適應農業現代化、制造業升級、商貿變革、電子商務發展需要的社會化物流體系。構建干線、支線、末端有機銜接的物流體系。促進物流資源互聯互通,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貨運向現代物流轉型,推進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專業化水平。加強冷鏈物流建設,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抓好城市配送體系建設,解決“最后一公里”貨車進城難問題。倡導供應鏈理念,支持優勢交通運輸企業、物流企業與生產企業面向最終用戶,形成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關系,實施供應鏈一體化運作。打造全球物流供應鏈體系。
深化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界定交通運輸在建設、投資、運營、維護等不同環節的屬性,明晰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與邊界。修訂《反壟斷法》《鐵路法》,防范平臺型、網絡型運輸企業利用數據、技術、物理網絡等優勢損害其他市場主體利益。推動自然壟斷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分離。加強政府在安全、質量、服務、競爭、壟斷、失信等方面的監管。構建國家、行業、團體、地方和企業等相互配套、補充的交通運輸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時機成熟時出臺《綜合交通運輸法》。
(魏際剛/ 文,首發刊載于《科技中國》2021年第3期 智庫)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交通運輸 體系 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