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二期
書法的情境
《李方膺題畫梅》(行草)-徐利明
任何一門純藝術,其形式是載體,是軀殼;情境是內容,是靈魂。形式的變化是可以窮盡的,形式主義傾向的發展,必將很快使藝術家們無計可施,陷入困境,其結果必然使藝術形式的出新走向荒唐庸俗。現代西方抽象派藝術的極端發展,即陷入了這樣的危機。
情境,是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藝術的形式、技巧是在不斷出新中發展的。然而,形式、技巧的出新應是藝術家在表現某種精神境界時自然產生。簡單地理解形式,為形式而形式的求新,將使藝術形式的變化迅速走向枯竭。由于精神內容貧乏,其作品雖然在形式表象上能使觀者產生一定的視覺新鮮感,但不能從精神意蘊上深深打動觀者的心。這樣的作品,不具備強大的、持久的藝術感染力。
新冠眾望聯(草書)-徐利明-撰并書
書法藝術情境來自所書文字內容的文學情境與書家個性氣質及某種情感的共鳴,也體現了書家的審美理想。筆者在《論書法創作的文字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審美整體性》(載《第七屆全國展論文集》和《中國書法》2000年第3期)一文中,詳細闡明了這一觀點。書法創作必然有文字內容,那么,文字內容在書法創作中占有什么樣的位置、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我認為,書法作品文字內容的文學情境應與書者的個性氣質相適應,與書法藝術表現的情境相一致。文字內容的情感色彩越鮮明強烈,就越需要書法表現形式及其技巧的運用與之相適應,包括作品的幅式及篇幅大小、布局方式,采用的書體及作品整體的氣息、氣勢等,都在考慮之列。書家讀懂文字內容,被其文學情境所打動,精神上、情感上產生共振,被激發出創作激情,提筆作書便成為主動、積極的行為。思想情緒、精神狀態高度興奮之時,才情流注筆端,功力才能得到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從而使書法創作獲得圓滿成功。
如何處理書法創作的文字素材與藝術表現形式及技巧的關系?我認為方法因人而異,大致可歸納為兩種類型:一是書家的個人風格及藝術表現手法比較固定,變通的可能性不大,故應選擇文學情境、精神內涵與其個人性情氣質及其書風相適合的文字內容;一是個人在書法的意趣、情調以及形式表現技巧上有較大的變通能力,創作時文字內容的選擇范圍就可寬泛些,可根據不同的文學情境、精神內蘊,變換表現形式和技巧。但不管如何變換,彼此間有一種共通的氣息即個性風格的基調存在。
舊題潑墨芭蕉圖(行草)徐利明-撰并書
觀賞書畫作品,其方法可用“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八個字概括之。首先觀察其整體氣勢、氣息與情調、意境,感受其情感風韻,佳作往往在這方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觀賞者被感動而駐足不忍離去時,便轉入認真細致的品味賞析之中,此時才對作品的“質”即表現形式及技巧的各個方面,甚至某個精彩的、意外的筆觸仔細品味,這與創作同理。書家品賞文學作品,被其文學情境所感動,調動自己所掌握的書法藝術的抒情手段,將文學語言變為書法語言,實現文學情境向書法藝術情境的轉換。其中,書家的個性情感與審美理想起著創造性的調控作用。
只有注意開掘文字內容的文學情境與書家主體情感個性所造成的書法藝術情境,將此與書法形式及技巧的開掘作整體性思考,當代書法藝術的品位才能不斷提高,才會誕生出越來越多具有持久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當今書法創作存在著形式主義傾向,我們有必要倡導書法情境的創造這一屬于書法藝術靈魂的問題。
前賢一亭萬竹聯 (草書)-徐利明
徐利明:1954年2月生。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書法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印社社長,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書協蘭亭獎、“國展”及各種全國展賽資深評委。
入選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被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紫金文化獎章”;專業創作成果獲第一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金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專著《中國書法風格史》入選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全國規劃教材;主持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研究項目《書法創作理論研究》,擔任項目負責人與主編。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3月 第2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書法 情境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