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二期
表達人民心聲 塑造人民群像
—《心聲》《公民》創作談
心-聲-馮-遠
《心聲》:用意象匯集意愿之“聲”
手,是人的第二張臉。通過手,能夠辨識性別、老幼、職業與社會身份……手,也可以通過豐富的手勢姿態表達種種語言之外的意圖、意愿以及心理活動。
中國畫《心聲》采用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主題意涵,運用“具象寫實—寫意—象征表現”的手法,表現手的主人的意愿:“民生—呼聲—心聲—贊同之聲—歡呼之聲—贊美之聲—擁護之聲”。
作品取自我曾經經歷過的種種表決,通過一項項決定、法規、事項,包括來自政府的利民政策、便民舉措,甚至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各種決議、報告等場景畫面,但不取自特定的某一紀實現場,也不局限于某次真實的會議場合,而是通過組合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婦女、年滿18歲具有公民表決權的青年人以無數高高舉起的手來表達人民的心聲、人民的意愿,體現國家的意志。如林般舉起的手,代表了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贊同、認可,代表了人民、國家由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發展變化的自信精神和昂揚力量。
作品采用了中國畫注重意象表現的手法,突破傳統繪畫、寫實繪畫的創作理念,強化象征性、寓意性,運用中國式寫實的技法、線造型加筆墨色彩渲染,以非寫實藝術表現手法結構畫面,集中體現和彰顯當代中國人民對黨和政府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實現中國夢的衷心擁戴與贊同之聲。
公-民-285×260cm-2020年-馮-遠
《公民》:記錄疫情之下的人民群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兇猛來襲。從湖北武漢倉促應對到全國有效控制,全體國人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白衣執甲,臨危復命,舍生救死;全民抗疫,四海同心,八方支援,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大無畏氣概,彰顯了生命至上、生死與共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在那些日子里,隨著央視新聞,我和全體國人一同壓抑著、痛惜著、感動著、振奮著……我和美術家通過不同方式運用繪畫創作聲援著,通過作品拍賣和資金捐贈各盡一份心力。
除了參與群體的書畫助力活動外,我一直想構思創作一幅歌頌遍地英雄、人間至情的畫作。先有畫白衣戰士傾力施救,又有表現傳遞大愛精神的志愿者,更想反映各級社區干部和各行各業廣大群眾動人細節。多好的人民—內容如此豐富卻感無從下手,幾易其稿,皆不遂意。還聯想到,這似乎是當代中國人的群體精神肖像,進而又擴充為將新中國成立70周年表彰的英模人物融于一圖中。而將抗疫英雄納入其中,再補充部分人文社科經濟界人們熟知的杰出代表,以集體肖像形式呈現于作品中,原初本想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最后竟覺得若有所疏漏會對不起時代英模造成遺憾,須將勉力而為。
封閉隔離期間限制多多,查找廣為人知的英杰圖像和資料,選人物更為生動且具標志意義的形象表情令我煞費苦心,耗去大量精力。因為熟知,作品人物必須像而傳神,借助網絡,多番周折,終于讓每個人物都在我心中落了地。
然而既是群像,又不能是集體照,此容易變成宣傳畫;既是行業各不相同的優秀代表,又不能互不關聯,此易落入生搬硬湊窠臼。幾經反復,最后將大家最為熟悉的人物設計編排在中心位置,又努力按藝術處理的方式將人物之間的關系協調至略有關聯的組合排列,打破時空。依據畫面疏密節奏需要,經過數次比對組選,才將所有人物盡可能組合在相對和諧自然的情態之中,并錯落形成人陣的山形結構圖式。同時,輔之以暖色的天光、不同人物的膚色和單純濃淡變化的墨色,營造出溫馨的畫面氣息,以呈現給觀眾。
160余個人物皆有名姓,透過他(她)們或堅毅、或敦厚、或謙和的表情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稟賦和精神氣質。背后給他(她)們以力量支撐的是14億中國人不可戰勝的集體精神意志。作品取名《公民》,意謂他們是公民群體的一分子,而每一個我輩公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
馮遠:1952年生于上海。1969年,下鄉至黑龍江農村務農。1978年入讀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執教。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1999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2001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司長;2004年任中國美術館館長;2005年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2007年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2012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2014年兼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2016年兼任上海美術學院院長;2018年被推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中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文化學者。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邢志敏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3月 第2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人民 心聲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