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資訊

蘇伊士被“卡脖子”全球消費者“吃藥”

——導致全球貿易“梗阻”,一艘貨柜輪就夠了?

2021年04月06日 15:08  |  作者:崔呂萍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當“長賜”號卡住了蘇伊士的“脖子”,敏感的研究機構每天都在打算盤。

德國保險公司安聯最新研究顯示,擱淺導致的蘇伊士運河封鎖或使全球貿易每天損失60億至100億美元。

此前有日媒報道稱,這一擱淺事故影響巨大,僅蘇伊士運河局每天損失的通行費就超過15億日元(約合1億元人民幣),而最有可能成為賠償責任方的將是“長賜號”的船東——日本正榮汽船公司。

敏感的還不止研究機構,事實上,從3月23日擱淺,到3月31日中午已有285艘貨船順利通過運河,每天都有人算著。蘇伊士運河被“卡脖子”的日子里,全球貿易“梗阻病情”的嚴重性,以及后續“治療”的難度,說白了,蘇伊士“卡脖子”,后果要全球消費者跟著“吃藥”。

全球貿易供應鏈,就這樣被一條貨柜輪“撼動”了?“黑天鵝”起飛,“蝴蝶效應”遠比想象的要嚴重。

是意外嗎?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目的地的最近航線。1869年通航,其間航道被多次修繕。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占據全球海上貿易份額的12%,是亞歐之間最繁忙的石油、精煉燃料、谷物和其他貿易路線之一。

由北向南,蘇伊士運河水面寬度為345米至280米,有人曾形象地將蘇伊士運河的形態,約等于為人胸椎與胸骨間縱隔膜的形態,位置相似,重要性更相似。

蘇伊士運河最大船舶吃水允許值18.90米,最大噸位21萬噸;而本次擱淺的“長賜”號貨柜輪約長400米,寬59米,重22萬噸。

意外或許不是意外,但蝴蝶效應已經發酵。

比如,事件造成了部分亞歐貿易航線被迫中斷。歐洲市場上日用百貨、電子產品等商品價格上漲,歐洲汽車制造商因零部件庫存不足而面臨生產壓力。

比如,國際原油市場為之波動。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有70%通過蘇伊士運河運輸。受此影響,造成3月24日國際油價大漲近6%。

再比如,其影響了亞歐航線準點率,除了目前被迫積壓在蘇伊士運河的船舶,那些已經確定船期但還沒有裝載的船只,也因此錯過受載期。據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數據,2021年2月亞歐線到離港準班率指數為18.75%,此次事件使這一數據進一步下挫,并將大大提高未來一段時間歐洲港口擁堵的風險。

近,中,遠期看影響

“本次貨輪擱淺事件,之所以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內在因素不容忽視。”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這樣說。

在王先進看來,問題有三。

一是凸顯全球性物流節點重要性。作為全球極其重要的國際航運水道之一,蘇伊士運河的通過能力決定著全球12%的貿易量,據相關數據測算,全球約15%的貨船、27%的集裝箱貨物、8%的油品、3.7%的礦石金屬和2.7%的煤炭要經過蘇伊士運河運輸,堵塞一周就意味著28.5萬個集裝箱延遲交付,對全球貿易造成約28億美元的損失。

二是疫情后的國際海運通道韌性不足。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受疫情影響的國際貿易開始緩慢復蘇,但仍有很強的脆弱性,與之相應,國際海運市場因貨物積壓、需求增加、空運轉海運等因素影響,運價指數一度暴漲84.8%,全年平均同比增長19.5%,并出現一箱難求的景象,呈現出很強的供需不均衡。

三是安全應急能力不足。蘇伊士運河水面寬度約在280-345米之間,運河深度為22.5米,允許最大船舶吃水為18.90米,允許最大噸位為21萬噸。而“長賜”號約長400米,寬59米,重22萬噸。顯然,該輪重量已超過運河通航最大限制,因而該輪在運河內航行本就具備一定風險。此外,在擱淺事件發生后,應急預案考慮不周,對遇困船舶救援措施不夠有力,救援設備配備不足,都導致了堵航時間的延長。

“這個問題要分近期、中期、遠期來看。”在接受我們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屠光紹這樣表示。

屠光紹認為,近期看,巨輪擱淺,給全球生產、流通、消費、物價都帶來了影響,可能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和地方物資短缺,這些問題需要在通航之后慢慢消化。

中期看,“長賜”號擱淺算得上巨型“吞金獸”,受損失的方面肯定要討個說法,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矛盾糾紛、官司責任認定、賠償細則,以及其中需要很多認證和國際關系的協調,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長期看,全球航運體系需要反思,蘇伊士運河的地理位置優勢毋庸置疑,能源運輸又牽一發動全身,要考慮備胎和替代方案,如果永遠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穩妥。

“同樣,這次事件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所有環節,包括中介服務機構,比如銀行、信用擔保機構、保險機構、海事機構,都帶來了影響。政府主體也要思考,要如何做好管理、保障通航安全。”屠光紹這樣說。

我們怎么辦?

蘇伊士“卡脖子”事件,說明了保障國際海運通道安全的重要性。我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全球第一海運貿易國,2020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2.16萬億元,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3%,海運貿易量達到28.79億噸,約占全球海運貿易量的25%。

“在更為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需要圍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外交經貿發展大局,聚焦國際海運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方位提升海運通道韌性。”為此,王先進給出4條建議。

一是完善全球海運服務網絡。增加對東南亞、中東歐地區的運力投放,優化西向和南向海上航線,加快布局東非、西非、南美、極地等區域航線,加密西歐、地中海網絡節點,拓展以在境外投資的港口為節點的國際航線。大力發展現代海運服務業,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

二是加快提升我國船隊運力規模。積極發展原油、液化天然氣、糧食、集裝箱、商品汽車滾裝和特種運輸船隊。有序發展干散貨船隊,鞏固干散貨運輸國際優勢地位。增加至東盟、非洲和中東的集裝箱航線運力,逐漸增加對東南亞、中東歐區域的運力投放。鼓勵中遠海運、招商局集團等大型航運企業快速提升運力規模,實現我國船隊運力規模顯著提升。

三是建立集中統一的應急運輸指揮協調機制。在國家應急指揮體系框架下設立國際物流供應鏈保障機構,實體化運行,統一協調指揮全國應急運輸資源,精準對接國家應急物流供應鏈運輸需求,形成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的工作格局。加強駐外使領館、海關、運輸、金融、各地平臺公司及重點企業境外分支機構緊急聯動,強化提升應急情境下的境外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等供應鏈資源整合調配和多部門協同綜合保障水平。

四是強化中歐班列戰略通道作用。依托中歐班列7國鐵路協調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鐵路協作,促進班列運行信息交換,聯合編制全程運行圖,優化常態化中歐班列組織,完善制定臨時作業辦法,提高國際鐵路物流協作水平。創新班列組織方式,境內按照“干支結合、樞紐集散”原則,發展“樞紐對樞紐”的中歐班列組織方式,境外依托返程貨源樞紐開行歐洲到中國的公共班列,組織集結同方向貨源共享班列資源。推進國際鐵路物流全程盯控,強化應急處理,減少運輸擁堵,不斷提升其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全球 國際 蘇伊士運河 海運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精品a∨在线 | 亚洲国产婷婷影院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观看 | 精品少妇一区二 | 中文字幕国产按摩 | 日日橹狠爱欧美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