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你身邊的志愿者 或許是一名未來的科學家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 題:你身邊的志愿者 或許是一名未來的科學家
新華社記者 鄭直 趙建通 周欣
站在國家游泳中心的看臺上,26歲的志愿者鄭宇軒端詳著這座如今被叫作“冰立方”的場館內部的冰面,“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中一場冰壺比賽結束不久,剛剛坐在這里的數百名觀眾為選手們加油的掌聲似乎還未散去。
“有一種打開家門迎接客人的感覺。”他說,“場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做出了很多努力,就是為了讓觀眾們欣賞一場精彩的比賽。”
本次測試活動,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冰壺、輪椅冰壺比賽場地國家游泳中心里共有260名志愿者,穿上胸前印著五星紅旗的志愿者服,鄭宇軒就成為觀眾們眼中260個可靠而奔忙的身影之一。
脫下志愿者服,鄭宇軒是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2016級生命科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10篇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他的身影出現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的封面研究文章中,相關成果入選科技部評選的“202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盡管科研工作與志愿服務看似差之甚遠,但鄭宇軒說,其實出發點是一樣的。
“高考時本來是想學醫學類專業的,但是因為色覺的原因,報考了信息管理專業。讀博的時候,我知道信息管理專業可以跟生物學緊密交叉,就轉到了生物信息學。”他回憶道,“為什么一直想要去學生命科學?是因為希望能夠為人類的健康做些貢獻。”
鄭宇軒現在的科研方向是不孕癥,刊登在《細胞》上的那篇文章題為《靈長類卵巢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致力于解決卵巢衰老問題。他說,因為孩子對于一些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希望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這些家庭。“做志愿服務也是出于同樣的想法,希望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去給別人帶來更多溫暖和愛意。”
他的專業領域事實上也與志愿服務有著交集,“我在場館負責專業技術領域的志愿者服務,這個領域在招募志愿者的時候要求志愿者需要有計算機或電子通訊相關的背景,我雖然做的是生物,但是做的是生物信息學,屬于生物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一個交叉學科。所以我就報名了。”
在國家游泳中心以“水立方”之姿吸引世界目光的2008年,鄭宇軒還在上初中,那時給他印象最深的是開幕式。“煙花、大腳印,然后‘一步一步走向’鳥巢。我覺得真的特別炫酷。”如今,他自己的腳步也已經走進了這一片的場館。
在冰立方,鄭宇軒被分在專業技術組,該組負責專業設備的保障維護以及機房運行的巡檢等。此外,由于場地計分等各種系統都使用了無線電頻段,他也需要保障相關系統不受外來無線電設備的干擾。
這并不是鄭宇軒第一次從事志愿服務,在疫情期間,他參與了“手拉手·共戰疫”醫護人員家庭關愛計劃志愿服務,“因為很多小孩的父母去支援一線,小孩會和家里的爺爺奶奶在一塊,可能會有一些代溝,同時在課業輔導上也會有一些壓力,所以我們以線上陪伴的形式,為他們展開課業輔導,也會進行小知識的科普。”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卻讓他對自己人生的道路更加堅定。
“‘我未來要做一名科學家’,這是很多小朋友的夢想。不過坦誠地講,關于畢業后是否要繼續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我也曾動搖過、迷茫過。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巨大傷痛使我堅定了信念!身處科研一線,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的不可替代性,我希望在這個領域中可以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在3月刊登在《光明日報》上的《我深刻感受到科學技術的不可替代性》一文中寫道,“愿我們不負新時代”!
文章里呼之欲出的,是他對未來研究方向的選擇。“未來的研究方向可能是人體免疫領域,雖然和現在的生殖發育領域有些跨度,但總歸還是有一定的關聯。”即將在6月份畢業的鄭宇軒說。
科研的道路意味著他將繼續實驗室與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目前的作息中,他早上9點到實驗室,晚上10點半回到宿舍。在測試活動期間,他的重心轉移到了“冰立方”,北京大學在此次測試活動中共有138名“冰立方”志愿者分布在15個崗位進行志愿服務,包括場館運行、防疫工作、反興奮劑等崗位,以及8名升旗儀式志愿者在五棵松體育館。因為在校團委學生課外活動指導中心擔任副秘書長,中心又負責北大冬奧志愿的事宜,他還要協助協調同學們的工作行程和志愿服務保障,因此要5點左右起床,安排人員在6點乘坐大巴,晚上10點返程。
“雖然說現在確實事情非常多,但是我覺得測試活動志愿服務對我來說意義也很重大。”他說,“對于自己來說,我會愿意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去把時間給擠出來。”他還期待在2022年冬奧會開幕后,自己能夠繼續從事志愿服務。“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不是北大的學生了,希望能通過社會招募成為志愿者吧。”
當被問到2022年冬奧會最期待什么時,喜歡滑雪運動的他并沒有提到具體的比賽。“我非常期望的是北京冬奧會的時候,疫情能夠平穩,甚至是結束。然后全世界的人,可以來到中國,感受中國帶給他們的魅力。”他說。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志愿者 志愿 服務 鄭宇 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