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人居環境“換新容” 美麗鄉村入畫來
——內蒙古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紀實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數千年來人們對內蒙古大草原的印象。
如今,漫步于內蒙古農村牧區,縱橫交錯的水泥路、歸置整齊的蒙漢民居、載歌載舞的小廣場……處處展現了草原上翻天覆地的變化,繪就出一幅幅美麗的現代化鄉村畫卷。
完善政策保障 巧用“加減乘除”
出門水泥路、回家有路燈、垃圾日日清……近年來,內蒙古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在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受益。環境美了,老百姓的日子更舒心了。
通過衛生廁所改造,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腦包鎮永勝村一組的趙志國一家用上了方便、衛生的水沖式廁所。“我家選擇的是酵素生態水沖式廁所,污水經過自備系統處理后可以澆灌田園,糞便經過配套處理后可以變為有機肥,不僅如廁方便了,還可以降低種植成本。”趙志國說。
按照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全局謀劃,協調多方力量,初步形成了“五級書記”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構建起以三年行動方案為引領,配套完善“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鄉村綠化、公共管護機制等11項政策保障體系和技術規范支撐體系。
3年來,全區各級財政共投入資金近58億元,為全區實施“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內蒙古在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推行“加減乘除”四法則。
必用加法補短板,加快補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方面的短板。97.5%的行政嘎查村基本建立起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農村牧區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1109個行政村的綜合治理任務全部完成;全區84.9%的行政嘎查村建立了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機制,在1546個嘎查村開展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試點工作。
善用減法除污染,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秸稈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地膜回收處理等。全區1324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已全部完成整治,22個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旗縣工作穩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5%,地膜回收率在80%左右。
活用乘法促成效,科學有序推進“廁所革命”,以“小廁所”推動農村牧區社會大進步。全區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實現了翻番,躍升到目前的35%以上,提前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巧用除法增動力,在全區積極除陋習、樹新風,推進鄉風文明,激發農牧民內生動力。
強化技術支撐 推介典型案例
近年來,內蒙古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建或改造衛生廁所近百萬戶。全區3個一類縣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了全覆蓋,19個二類縣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7.75%的行政村,76個三類縣98.89%的行政村達到人居環境干凈整潔基本要求。1109個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裝備配套率提前完成三年行動目標。100%的旗縣(市、區)完成了村莊分類,60.2%的旗縣(市、區)完成了縣域鄉村建設規劃,55.4%的嘎查村編制了村莊規劃。95.28%的嘎查村實現了常態化保潔,村莊綠化率達到30%。
根據全區東中西部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水平以及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特點,內蒙古科學確定目標任務,分類分級制定技術標準和規范,在高寒區的科右前旗、干旱區的察右中旗和寒旱交錯區的喀喇沁旗開展全區改廁模式大比拼活動,吸引了區內外10家改廁企業15種改廁模式參與。
同時,自治區成立了農村牧區改廁技術專家指導組和改廁產品技術服務聯盟,分別開展適宜內蒙古干旱寒冷地區十大改廁技術模式案例推介、十大農村牧區廁所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典型范例遴選和十大農村牧區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發布等,建起了全區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信息管理平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為農牧戶改廁全過程提供全鏈條的質量管控和后續管護服務。
“通過購買或用有機肥置換的方式,從農戶手中獲得秸稈、羊糞等原材料,將其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周邊鄉鎮秸稈露天焚燒、糞便面源污染等問題,有機肥還田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使農業提質增效。”內蒙古三陽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該公司建有集微生物菌劑研發及復合微生物肥料生產于一體的秸稈糞污生物處理和利用項目,為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改善開辟了一條既科學又經濟的路徑。
發揮主體作用 堅持常抓不懈
“你家上榜了嗎”——在伊金霍洛旗查干柴達木村大街小巷,老鄉相互碰面經常這樣寒暄。這個榜就是人居環境“紅黑榜”,每季度評比一次,將村民善行上墻,發揮道德引領作用,推動形成向善向好的社會風尚。
在鄂托克旗堿柜村村委會,村委會主任李子亮正組織村民代表評議村里“紅黑榜”的上榜名單。“好風氣的形成,不僅需要制度約束,還要榜樣引領。‘紅黑榜’在村民心里有著沉甸甸的分量。”李子亮說。
近年來,內蒙古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調動農牧民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引導農牧民積極投身美麗家園建設;組織開展農村牧區美麗庭院評選、人居環境“紅黑榜”“積分爭星”等活動,增強農牧民保護人居環境的榮譽感。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連續兩年將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列為專項督查內容,9次派出自治區督導組赴各地進行實地督查,制定《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戶廁改造驗收工作規范》《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驗收辦法(試行)》等方案,在全區組織開展“雙月攻堅”行動,從全力以赴抓進度、嚴格務實抓質量、統籌力量抓保障、立足長遠抓管護、高度負責抓驗收、系統規范抓檔案6個方面集中攻堅,加快補齊工作短板,確保高質量完成三年行動收官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林利龍表示,下一步,內蒙古將在嚴抓質量、嚴抓管護、嚴抓主體、嚴抓檔案4個“嚴抓”上下功夫。“一是嚴抓質量,嚴格落實改廁質量‘把好十關’工作規范和‘四對照、八必查’工作方法,實現改廁‘建得起、愿意用、用得好’的目標。二是嚴抓管護,堅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加快探索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管護方式,培育專業服務組織。三是嚴抓主體,著力強化政府引導和農牧民主體的有效結合。四是嚴抓檔案,做到工程建設硬任務與檔案建設軟任務‘兩手抓’‘兩手硬’。”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環境 人居 牧區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