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張春莉)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司富春表示,當前,中醫藥交叉學科在體制機制、學術研究、學術資源分配、人才培養、學科評價等方面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亟待加強中醫藥交叉學科研究,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形成新的學術生長點,產生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促進中醫藥理論創新和學術水平提升,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
為此,他提案建議:
一、 加快中醫藥交叉學科研究的頂層設計,建立中醫藥交叉學科研究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布局,成立國家中醫藥學科交叉專家委員會,制定從專業學會、學術機構、資助體系和研究隊伍等方面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整體戰略思路;優化中醫藥科研項目資助體系,加大對中醫藥學科交叉研究的經費投入。第三,構建中醫藥交叉學科研究實踐載體,支持學科交叉科研與教學。
二、 建立協同創新機制,為學科交叉融合提供管理保障。
面向防治重大疾病、傳染病、疑難病的戰略需求,以中醫藥優勢學科為核心,打造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的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平臺;以重大項目合作為牽引,設立交叉學科研究項目,建立跨學科、跨部門的人才流動機制、科研協作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等,促進多學科對中醫基礎研究和防治疾病等復雜問題的協同攻關。
三、 加快推進中醫藥多學科交叉的研究,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建立“中醫學+X”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建設產學研融通創新、基礎研究支撐臨床診療創新的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中醫藥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建立中醫藥交叉學科國際聯合實驗室。
四、 培養中醫藥多學科交叉人才,為學科交叉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非醫學類專業學生報考中醫類專業研究生,多方位培養適應中醫藥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建立由多學科背景教師組成的教學科研團隊,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創新、科研實踐與跨國境學術交流;建立多方協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融合性學科的實驗項目為抓手,培養學生從事跨學科、交叉研究的能力
五、 構建中醫藥交叉學科多元評價體系,為學科交叉融合提供科學指引。針對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建立符合交叉學科特點的全面、客觀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設計具備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的評價指標,堅持定量與定性、同行與社會、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