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張春莉)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王貴齊委員表示,把提高主要惡性腫瘤的早診率、規范診療率及5年生存率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力爭在2035年明顯提高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同時抑制住我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呈雙上升的態勢。
理由如下:
1、 國家衛健委聯合相關部門已出臺了《健康中國行動-癌癥實施方案2019-2022年》和《健康中國2030》,其中把提高重點癌癥的早診率和5年生存率作為降低中國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主要指標。
2、 通過篩查、早診早治、規范診治,不光能夠實現近期提高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的初級目標,更能在遠期明顯降低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3、 我國的主要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腸癌、宮頸癌,目前均有較為成熟國家級的篩查早診早治技術方案指南與共識。
4、 在國家公共衛生重大專項的支持下,自2005年農村癌癥早診早治項目開展以來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近700家縣市級醫療機構,在6個項目地區已經取得了食管癌、胃癌發病死亡雙下降的明顯效果。
5、 把提高主要惡性腫瘤的早診率、規范診療率及5年生存率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考核主要指標之一,起到一個風向標的作用,是公立醫療機構落實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最具體表現形式。
王貴齊強調,目前,癌癥早診早治工作多落實在基層,公立醫院特別是大醫院參與的積極性還不高。通過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動在省域內癌癥綜合防治實力最強的醫院,建立省級癌癥早診早治指導中心,以學科建設和技術指導為抓手,聯合區域內若干家有一定基礎、積極性強的醫院形成區域化的醫聯體,指導各地開展集監測、篩查、診斷、治療、跟蹤隨訪、信息分析與共享等工作于一體的癌癥早診早治綜合防控工作,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各級醫療機構的資源配置,實現不同分期癌癥病人的上下轉診,避免患者一窩蜂地涌入大醫院,實現區域分開;也可以逐步明確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在癌癥早診早治工作中的側重點,逐步構建緊密型的醫聯體,實現省域內統一規劃發展、促進防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