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砍樹人”變“看樹人” 北疆林海的綠色足跡世代延伸
陽春三月,首都之北2000公里外的內蒙古大興安嶺仍被冰雪覆蓋。
“上山嘍!”“走,看看咱的孩子去!”
一大早,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林業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場第七小隊的護林員們穿好棉衣,扛起工具,走進了茂密的森林。
他們所說的“孩子”,就是這片大家看護了幾十年的林場。看到一顆去年種下的小樹苗在大雪和寒風中倔強地成長著,護林員們欣慰之極。
2015年3月3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根河林業局烏力庫瑪林場517工隊,伐木工人王鐵昌喊著洪亮的伐木號子,伐倒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最后一棵樹。
那也是整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的最后一棵樹,內蒙古大興安嶺63年的采伐史被畫上了句號,數萬名“砍樹人”放下了斧鋸,轉崗到森林經營、管護、防火等崗位,變成“看樹人”。
偏遠惡劣的工作環境,造就了林業人豪爽奔放的性格,比如伐木時要喊出震天響的號子。身份變了,他們的性格沒有變,他們將這種豪邁變成了精心的呵護,春秋兩季防火,夏季植樹,冬季撫育。對森林樹木的愛,以一種新的方式被灑進了這片中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首都的人民大會堂里,護林員們的工友、全國人大代表周義哲向習近平總書記做匯報:“據測算,2018年我們這里的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6159.74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一本明白賬。”
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從‘砍樹人’到‘看樹人’,你的這個身份轉變,正是我們國家產業結構轉變的一個縮影。”這充分證明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通過國家產業結構轉變,森林生態系統將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并讓生態產品價值成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增長點、支撐點、發力點。
如果把青海的三江源譽為高海拔中華水塔,那么大興安嶺就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高緯度中華水塔,與青海三江源遙相呼應。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處于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也是水源涵養功能的重點區域。
來自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中心的評估顯示,近幾年來,通過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固定封存二氧化碳、保育生物多樣性和凈化大氣環境等生態過程形成的“綠色水庫”“綠色碳庫”“生物多樣性基因庫”和“凈化環境氧吧庫”四個生態庫的評估核算結果可以看出,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的四個生態價值均超過了每年千億元大關。
從過去依靠采伐樹木吃飯到今天綠色GDP逐年增加,北疆林海的發展緊跟新時代步伐,不但沒有掉隊,還走在了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前列。
去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公開大規模招聘高校畢業生,3000多人報名,這在20年來還是第一次。“老一代護林員平均年齡已經50歲,我再有3年也要退休了,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護林隊伍中,從我們的手中接下接力棒。”護林員陳剛的希望和邀請是發自內心的,“讓松樺楊柳和山川河流作證,大興安嶺,我們會世世代代守護下去。”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內蒙古 大興安嶺 生態 砍樹人 看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