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張春莉) 如何鞏固川陜革命老區脫貧成果?來自四川的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趙振銑聲音中充滿殷殷關切。他深情表示,脫貧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要重點關注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
結合川陜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際,他提出了如下細化建議:
一、 鞏固《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成果,建立政策有效銜接機制。根據國務院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川陜革命老區“十四五”振興發展規劃》,川、陜、渝三省(市)政府分別出臺實施意見。在過渡期內保持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后續扶持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深入推進消費扶貧,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要能源資源開發、生態效益補償、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面,優先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實現穩得住、能致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機制,確保不產生新的絕對貧困。
二、 鞏固產業扶貧成果,構建產業發展有效銜接機制。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提升市場競爭力,做長鏈條,轉型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多元化有機銜接。強化農村土地制度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合理布局特色產業。推動農業與鄉村旅游、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做大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中藥材產業園區,建設川陜老區紅色旅游環線,共建巴蜀—秦巴文化走廊建設。聯合開展大蜀道申遺,推動大蜀道經濟帶發展,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帶。
三、 鞏固生態扶貧成果,建立生態振興機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農業綠色發展激勵體系。支持重點生態縣建設,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加強秦巴山區和嘉陵江流域保護與開發,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通道、全國特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清潔能源綜合發展示范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示范基地等。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模式,建設巴山新居,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四、 鞏固人才扶貧成果,建立有效銜接的人才機制。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發展鄉村基礎教育,發揮職業教育優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度,制定農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退休人員積極參與鄉村振興。
五、 鞏固基層治理成果,建立有效銜接的鄉村治理機制。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在扶貧干部幫扶制度基礎上,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加強村“兩委”建設、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培育文明新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