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脫貧地區面貌和脫貧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還有許多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自我發展能力不強。
全國政協委員劉昕
農業規模經營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可行途徑,推動農村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全國政協委員劉昕表示,要立足小農分散的國情農情,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重視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發展模式多樣的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濟項目。
調查顯示,目前農村承包地流轉約占全國農村承包地面積40%,農戶家庭承包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有7000多萬戶或多或少地流轉出了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經營50畝以上土地的農戶有350萬戶,累計經營達3.5億畝,平均一戶100畝。因此,應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扶持現代技術裝備社會化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戶家庭承包地愿意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就流轉,沒有意愿流轉的,可以創造共享現代技術裝備的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支持和培育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明顯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運用土地流轉和社會化服務雙管齊下法寶,是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的好辦法。
為此劉昕建議,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長久不變,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形式多樣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引領鄉村治理取得實效。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進一步重視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模式多樣、持續性強的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濟項目,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等實體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要進一步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與小農戶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成果,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實現更多農民就業,把決戰脫貧攻堅的制度機制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治理效能,是實現鄉村建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保障。
同時,扶持現代技術裝備社會化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可行途徑,應高度重視培育現代技術裝備社會化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機的跨區作業,向更多的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使小規模的農業經營也能分享大機械的效率。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支持和培育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明顯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運用土地流轉和社會化服務雙管齊下法寶,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規范化水平以及社會化服務有機銜接。高度重視推動和扶持一批產業多元、市場競爭力強、帶動區域發展效果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劉昕表示,要進一步重視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健全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出臺政策措施,統籌使用各項涉農資金,為農民創業提供平臺。
此外,要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職業教育,重視培育現代技術裝備社會化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經理人、農民合作社經理人和家庭農場主,培養現代鄉土農業職業人才。劉昕認為,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重視和鼓勵引導企業員工、大學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科技人員、執業獸醫等到農村創新創業,推動本地培養和引進輸入相結合,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為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增添新活力。(文/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