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北京:中心城區防洪標準擬達200年一遇
《北京市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草案公示,聽取公眾意見
中心城區防洪標準擬達200年一遇
近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北京市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簡稱《規劃》)草案的公示,公示期限30天,至3月27日。
《規劃》內容包括水系統、能源系統、生活垃圾、智慧基礎設施四個板塊,涵蓋水資源、供水、防洪及河道、雨水與防澇、污水、再生水、能源、供電、供熱、燃氣、生活垃圾、電信、有線電視、綜合管廊14項專業內容。
在防洪標準方面《規劃》提出,中心城區(不含海淀北部地區、豐臺河西地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到2035年,常規降雨(設防標準降雨)條件下不發生內澇災害。
1 到2035年常規降雨下不發生內澇災害
《規劃》提出,在防洪及河道治理規劃方面,中心城區(不含海淀北部地區、豐臺河西地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海淀北部地區、豐臺河西地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城市副中心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他新城防洪標準達到50至100年一遇。鄉鎮中心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村莊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特別重要設施和其他集中建設區可根據人口、經濟規模、重要性等獨立確定防洪標準。
在防洪體系方面,規劃以“上蓄、中疏、下排”的總體防洪格局為基礎,基于流域自然本底條件,有效蓄滯利用雨洪,采取流域調控、分區防守、洪澇兼治、化災為利的策略,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規劃》提出要通過完善河道、蓄洪(澇)區、管道、泵站、源頭控制等工程和非工程體系,按照世界城市標準定位,建立國際一流的排水防澇體系,逐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到2035年,常規降雨(設防標準降雨)條件下不發生內澇災害,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和城市正常運行;超常規降雨(超標準降雨)條件下不發生嚴重內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不造成重大影響。
2 到2035年城鄉污水處理率達到99%以上
2019年全市總供用水量為41.67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為194立方米。《規劃》提出,強化節水,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同時加強水源地保護,嚴格保護“兩庫一渠”(密云水庫、懷柔水庫、京密引水渠),涵養地下水,有序實施官廳水庫、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到2035年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
根據《規劃》,北京還將多措并舉保障連續高日污水量達標處理,到2035年全市城鄉污水處理率達到99%以上。中心城區規劃再生水廠22座,總規模達到504.5萬立方米/日。城市副中心、新城及鄉鎮集中建設區規劃再生水廠169座,總規模達到409.7萬立方米/日。
再生水利用規劃方面,《規劃》提出,規劃由清河、高安屯、高碑店、槐房、小紅門等22座再生水廠共同為中心城區提供再生水水源,保留現狀第六水廠作為加壓泵站使用,改建現狀八一湖泵站,新建香泉泵站、 田村泵站、首鋼泵站,規劃預留21座局部加壓及河湖補水循環泵站用地。
3 規劃形成4個大型、12個小型循環經濟園區
2019年,全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約943.3萬噸,折合約2.58萬噸/日,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約99.98%。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現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9處,焚燒處理能力約16650噸/日,生化處理約5750噸/日,填埋處理能力約7931噸/日。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餐廚垃圾處理廠14座,設計處理能力2380噸/日。
《規劃》提出,將以現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為基礎,規劃形成大興安定、朝陽高安屯、門頭溝魯家山、昌平阿蘇衛等4個大型循環經濟園區,以及延慶小張家口、順義楊鎮等12個小型循環經濟園區,節約集約利用空間,集中防控污染,同時滿足餐廚、建筑垃圾、污泥等各類固廢主要處理需求。同時,布局小型、單類設施,與循環經濟園區銜接,滿足各類固廢處理需求,實現全域覆蓋。
此外,規劃生活垃圾處理設施21處,規劃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約3.5萬噸/日。在循環經濟園區內部預留廚余垃圾處理用地,滿足垃圾分類后廚余垃圾處理需求。此外還將規劃設置垃圾轉運站和環衛停車場約190處。(記者 徐美慧)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規劃 防洪 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