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浙江武義:“下山脫貧”再升級
28年前,浙江武義就開始率先探索“下山脫貧”發展模式,從 1.0版“就近搬遷下山、解決溫飽問題”,到2.0版“富起來”、“穩得住”,直至去年啟動3.0版“居住地、身份、職業一起換,解決高品質生活問題”,迄今為止,全縣已有5萬多山民搬遷下山,過上了小康生活。
武義“下山脫貧”模式何以一再升級,其升級背后的考量究竟是什么,對廣大貧困地區尤其是山區發展有何借鑒?
1. 0版:全國首創“下山脫貧”模式
武義曾經屬于浙江8個貧困縣和26個欠發達地區之一。上世紀90年代,全縣有13個山區鄉鎮屬于貧困地區,面積占到全縣一半,人口占全縣三分之一。13個貧困鄉鎮的12.4萬貧困人口中,8萬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區,其中有4萬多人生活特別艱難。地處海拔1041米高山的九龍山老村,因土地貧瘠、耕地稀少,莊稼連村民的口糧都滿足不了,村里共67戶人家,光棍漢就有42個。
原武義縣扶貧辦主任董春法說,武義高山、深山區貧困農民面臨著“七大難”:溫飽解決難、青年娶妻難、出門行路難、發展經濟難、上學就醫難、飲水用電難、郵電通訊難。他們用冬送棉衣、夏送錢糧、幫助修路的“輸血式”扶貧方式,也無法解決這些難題,要想拔掉窮根,必須從根源上改變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怎么辦?下山異地脫貧,成為首選辦法。
1993年,武義縣在王宅鎮紫溪村,柳城畬族鎮上天倉、下天倉和西聯鄉楊梅崗村開展下山脫貧試點。1993年底,4個行政村中有19個自然村、379戶、1401人搬遷下山,紫溪村成為該縣第一個下山脫貧村。次年,武義發布全省第一個下山脫貧的縣政府令《高山、深山農民居住遷移試行辦法》。一場被下山群眾稱為“第二次投胎”的下山脫貧工程由此在縣域范圍迅速鋪開。
當時的模式是:有意搬遷的村與郊區村、平原村等一對一進行對接,約定安置地塊價格、配套耕地面積等,再由村民募集資金出資購買土地,政府相關部門扶持推進下山搬遷,實現就近、集聚安置,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
截至目前,武義已搬遷58個建制村、425個自然村,搬遷農戶17032戶、51439人,下山自然村占全縣自然村總數的1/4,下山人口占全縣農業總人口1/5。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說:“武義下山脫貧工程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義下山脫貧成效顯著,經驗十分寶貴,值得總結和推廣,要善始善終繼續抓好。”
2. 0版:穩得住、富得起
在武義縣下山脫貧安置點城祥小區,每天吃過晚飯,57歲的居民李樟平便帶著老伴孫兒去門前綠道散步。此道沿途分布著公園、醫院、展覽中心及農貿城,邊上是秀美的熟溪河,往主城區不過十分鐘路程。散完步,他們或到文化廣場看戲曲愛好者表演,或參加小區里的廣場舞活動,好不自在。
經過20余年實踐摸索,武義的“下山脫貧”既積累了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何提高安置小區質量、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如何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讓山民們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2015年前后,武義啟動2.0版模式,探索新的安置路徑和方法。
據了解,一方面,武義出臺《關于切實解決下山脫貧遺留問題的意見》,完善黃龍、思源、城祥、東溪等“多村合一”集中安置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在縣城郊區、中心鎮采取統一規劃設計、農戶自建房進行安置落戶,如南湖、三角店、思源、柳城等安置小區。這一新的模式給予移民更多的區位便利、就業配套、發展空間。
目前,武義全縣建成的下山脫貧小區(點),主要集中在城郊、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以及工業功能區附近,全縣下山勞動力轉產率達到了82%,下山農戶人均年收入增長了70多倍。
黃壇村原是泉溪鎮最南端的小山村,離武義縣城30多公里,村民生活極為貧困。移居到泉溪工業園區旁后,距縣城只有8公里,村民們有的去工業園區打工,有的自己辦廠辦企業,人均年收入少則兩三萬,多則上百萬。履坦鎮金橋村的廖春飛兄弟倆,下山前全家5口住在一間26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如今兄弟倆年收入超過200萬元,買了4輛小轎車。
3. 0版:“一步到位”變市民
2020年12月12日,在距離武義縣城70公里的大溪口鄉溪嶺腳村水孔弄自然村,65歲的涂金旺正忙著將家具搬上貨車,運往新住處。自一周前整村21戶68人集體簽約搬遷協議后,連日來,村民們陸陸續續騰空房屋、搬離物品。
“下山脫貧”并非新鮮事,但許多地方都是“一搬了事”。搬到哪里去、戶籍能否解決、就業如何安置等等,日后都成為問題,隱患一大堆。針對這一難題,武義于2020年推出3.0版“下山脫貧”模式,計劃用5年時間,將生活在高山、深山的山民,居住地、身份、職業全部換,生產生活一起轉,一步到位變市民。目前,全縣已有涉及18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1492戶、4003人口達成整村搬遷意向,其中21個自然村整村搬達遷率100%。
記者了解到,由于地理因素影響,武義分為北中南三個區塊,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在這一3.0版“下山脫貧”模式中,武義有意識地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項目集中,讓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東北部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同時制定獎補激勵政策,構建東北部對中南部的反哺機制。中南部則更多地承擔生態保護職責,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為縣域提供更加有效的生態支撐。
像水孔弄自然村的涂金旺,20來歲便外出謀生,長年輾轉武義、永康等地幫人打稻谷,農閑的時候才回村里。對于未來,個人只能感到無能為力。
“沒想到這次一步到位,不僅在縣城安了家,還真變成了市民!” 涂金旺一家選擇商品住宅安置,在縣城城郊白洋街道百花山買了套120平方米房子。搬家時,他特意將以前耕地用的犁也帶上了,準備留給孫子,以作紀念。
記者了解到,為讓進城農民能安居樂業,當地人力社保局等部門進行有效對接,通過針對性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以及就業專場推介會,優先安排搬遷農民就業,確保搬遷農戶搬得下、穩得住、有保障,實現整治與搬遷同步、搬遷與富民并重。
“下山脫貧”不僅解決了山區農民的貧困問題,也從源頭上杜絕了亂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有效緩解了資源環境的壓力。通過下山脫貧、退宅還林,武義全縣實現封山育林1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94年的68%提高到74%,80%以上的地面水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生態環境不斷趨好,讓鄉村旅游、特色民宿“遍地開花”。浙江宏福控股集團投入巨資,將柳城畬族鎮梁家山村移民騰出的49幢土坯房,建成集旅游觀光、農耕文化體驗、游樂住宿為一體的生態民宿度假村。
武義縣委書記姚激揚信心滿滿告訴記者,“三部曲”實現了異地下山脫貧與群眾增收、社會發展、生態保護的“多贏”,加快形成了優勢互補、要素統籌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反貧困戰略創新的最佳縣域樣本”。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武義 下山 搬遷 下山脫貧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