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聚智匯力寫好“十四五”新篇章
?——二○二一年地方政協全會述評之三
人民政協網北京2月24日電(記者 包松婭)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1年有著特殊的意義。盡管各地區位優勢不同、發展特點各異,自1月以來陸續召開的地方政協全會無不是緊扣“十四五”謀篇布局,建言獻策。
■ 讓處處散發創新的味道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
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的界別聯組會上,委員們圍繞“十四五”時期首都改革發展重要工作協商建言,重點正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議題提出的意見建議。
其中,冼海珍委員認為,推進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應是其中重要一環,“要解決產業鏈的‘命門’和‘卡脖子’問題,需要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工程,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張一春委員則認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還需突破區域限制,在更廣范圍內做好創新鏈、產業鏈的規劃。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也正在穩步推進之中。“在京津冀一體化整體發展格局和產業布局中,應凸顯天津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安全補短板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天津港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天津在供應鏈和互聯互通體系中的區域樞紐作用。”在天津市政協全會上,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委員關注的焦點。
而剛剛召開的河北省政協全會上,委員們同樣聚焦“十四五”開局起步、辦好“三件大事”、推進河北省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協商議政。委員們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京津冀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建議河北立足錯位發展,借力京津兩大研發中心,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從上、中、下游三個維度與京津產業對接,打造核心競爭力。
從京津冀轉到長三角,在上海市政協全會現場,委員們圍繞上海“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暢所欲言,發展“五型經濟”、建設“五大新城”、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和“兩張網”建設等關鍵詞,不僅是現場討論的熱詞,也是政協提案中頻頻提到的內容。
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南京這座古都的時代呼喚。“讓整座城市處處散發創新的味道。”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南京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向委員們發出了“牢記總書記諄諄囑托,共繪現代化壯美畫卷”的號召。
“新一輪的‘科創森林’要向縱深推進,應以提質增量為導向,以加強高新技術企業(高企)源頭培育為重點,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南京市政協委員吳海瑾道出了委員們的“創新之聲”。
■ 向“海洋”要動力
在中國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大大小小不等的城市群。向海洋要發展動力,稱得上是這些沿海城市共同的戰略基點。
青島近年來發起了經略海洋攻勢,聚力打好海洋產業等六場硬仗,“十三五”期間,青島市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13.3%,交上一份耀眼答卷。
在青島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委員們聊轉型、話發展、展藍圖。“品牌之都”青島,享譽中外的“五朵金花”就集中在制造業。面向“十四五”,青島依然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其中“海洋”實體仍占不小份額。
福建省福州市出臺了《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行動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響海上福州、數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閩都文化等五大國際品牌。
在福州市政協全會上,“以品牌建設支撐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推動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成為市政協委員們聚焦的熱點之一。
“打響五大國際品牌,建議用好僑的資源。”在魏秋蘭委員看來,培育未來產業增長更需要創新理念和容錯機制,應加快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方便不熟悉福州情況的僑胞查詢使用,加快跨部門信用體系建設,為大家投融資提供便利。
如果說海洋賦予了城市獨特的發展視角,那么位于南中國海的廣東,則通過“大灣區”迎來了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契機。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字灣區”,這是廣東省政協全會最閃亮的話題之一。
“十四五”時期,對于要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行穩致遠的海南而言,意義深遠。為了緊抓這個海南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和重要窗口期,海南省政協委員石純斌的話頗具代表性,他說,2021年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關鍵之年,要把握好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用好用足黨中央和國務院賦予海南自貿港的重大機遇、利好政策,實事求是地做好頂層設計,以更高的執行力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 扭住鄉村振興“牛鼻子”
2021年,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無疑是各地開局工作的重點之一。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在吉林省政協全會以及長春市政協全會上,保護好黑土地再次進入委員協商建言的“熱搜”榜。要發展先保護,“應探索和創新保護性耕作模式,積極開展相關培訓,擴大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長春市政協委員龐慶文建議,可以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新模式,在免耕播種、苗期深松施肥等關鍵作業環節,相關技術人員深入作業現場,指導農戶操作,共同解決農民遇到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農業人口轉移進城只是第一步,只有融入城鎮生活才是全新開始。”甘肅省政協委員周占琪關注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建設,他建議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一定要加強轉移農業人口的培訓,絕不能只是進城住樓房,卻沒有一技之長難以立足。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劉永賢坦言,“做好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只有鄉村振興了,才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否則,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即使農村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也依然留不住年輕人,發展活力也難以得到激發與釋放。”
全面脫貧要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就要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這是河南省政協全會上委員們所關注的。
“河南省擁有特色農業資源和開發潛力,但龍頭產業和特色項目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民革河南省委會在提案中呼吁: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設一批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扶持一批優秀農業經營主體;打通農業生產全過程,加快培育鄉村產業發展新業態;加快農產品品牌培育,推出符合河南農業整體形象的品牌并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雖然地方政協全會已近尾聲,但各級政協委員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添助力、聚合力的路程才剛剛開始。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發展 市政協 建設 創新 委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