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進基層暖人心
?——山東濟南章丘區政協建設商量工作室記事
人民政協網章丘2月22日電(通訊員 謝凱)基層治理工作就像梳理“千條線”的經緯之道,而協商猶如關鍵的“磨針眼”環節。如何把“團團亂麻”,織成服務發展的“合身衣裳”?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政協從這個“磨針眼”的工夫活破題入手,探索商量工作室制度機制,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相銜接、與社會治理相結合。
“商量工作室在全區18個鎮(街道)和部分行政村、委員單位全面‘開花’,切實把人民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的強大效能……”章丘區政協主席趙立元的寥寥數語,背后飽含著區政協的諸多努力。
因時而變
加快建設步伐
章丘區政協《鎮(街道)商量工作室工作規范(試行)》的印發時間為“2020年9月15日”。彼時,距離山東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圍繞“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專題議政,稍延不足半月。兩者之間,是機緣巧合?還是確有關聯?
“正是受省政協這次會議的啟發,區政協商量工作室籌建工作快馬加鞭。”趙立元道破玄機,商量工作室建設駛上“快車道”。
“快”的秘訣何在?掛靠既有平臺。在鎮(街道)層面,以政協委員聯絡室為載體;在有條件的行政村、社區,以村民議事會等為依托;在部分委員所在單位,視情況靈活設立。
“硬件”有了,“軟件”也得跟上。據章丘區政協臺港澳僑外事委員會主任孟祥慶介紹,“在黨(工)委領導下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推進政協委員深入村、社區、企事業單位聯系群眾機制建設,建立協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三方統籌,推動協商活動進一步向基層延伸。”
為確保商量工作室長期制度化運作,章丘區政協劃定“硬杠杠”——每年每個商量工作室舉辦協商活動不少于4次,村居、社區、委員商量工作室協商活動安排由各鎮街視情況而定。另外,把建好用好商量工作室納入年度考核,并將委員參加協商活動納入委員履職考評范圍。
隨事而制
協商成果落地
近期,章丘區寧家埠街道商量工作室開展了“濟青高速公路(寧家埠段)橋下通道排水專題商量”活動,對照工作室運作流程,來了一次協商效果“項目驗收”。
這處橋涵積水屬于困擾轄區良久的“老大難”問題,顯然符合“黨政關注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實事、社會治理的難事”選題定位。發起商量之前,工作室組織開展了詳細調研,也符合“不調研不協商”的協商流程。開展專題商量過程中,工作室邀請與議題有關的人員代表到現場察看,具體了解排水方案后,建議將寧向路橋下通道輔路調直處理。
這次商量結束后,區建委立即行動,組織人員、機械對三處高速橋下通道進行整修作業,兩處重修抬高、一處調直處理。商量成果采納、落實環節的無縫銜接、快速反應機制,顯現出有序、高效的優勢。
這樣的“戰果”已在各商量工作室不斷顯現。近期,參加文祖街道商量工作室啟用暨齊魯古道文旅走廊商量座談會后,區政協委員、文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波有了新的想法和打算——“文祖街道將繼續在管區、村、企業單位建立商量工作站”。
“越是基層,越靠商量解決問題。像三澗溪村商量工作站,沒有政協委員直接牽頭,卻實實在在融入了政協協商元素。”在章丘區政協副主席王琳看來,區政協通過商量工作室一整套制度輸出,實現規范引領、科學設計,實際上是在基層治理土壤中播撒下一顆顆協商“種子”。
“無論是建設實體的商量工作室,還是涵養協商氛圍,都是為了在基層干部群眾中厚植協商意識,使得政協協商能夠最大化發揮獨特優勢。”趙立元說。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商量 協商 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