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政協動態 協商建言 委員聲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議政瞬間 委員聊遼

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獨木橋外,出路何在?

?——《關于設置“四級三類”學位體系,推動多樣化人才培養》提案背后的故事

2021年02月19日 14:51  |  作者:王亦凡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微信圖片_20210208190733(108718)-20210219144137

采訪對象:李健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本報記者 賈寧 攝


人民政協網北京2月19日電(記者 王亦凡)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呼吁給大專生要“名分”的新聞,迅速登頂網絡熱搜榜,引發熱議。

有網友認為,增設“副學士”學位有利于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有質疑者表示,只給一個“名分”并不能改變現狀。

接踵而至的討論與質疑聲背后,是規模數以百萬計的高職高專生。李健表示,目前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招生人數占全國大學生比例一半以上,卻沒有適合他們的學位。

增設“副學士”學位只是改變的第一步。李健撰寫了《關于設置“四級三類”學位體系,推動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提案,建議加快修改我國現有的學位體系,完善學位制度。

這件提案入選了全國政協2019年度(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好提案。

提案得到認可,離不開李健多年來身處教學一線崗位,立足本職工作、扎實調研的努力。

“名分”意味著什么

“什么是學位?”

“學位是一個評價,評價你的專業知識是否達到了要求。”

采訪中,李健的一句“自問自答”,對學位二字作了通俗的解釋。

在大眾的觀念中,學位與學歷經常被混淆,其實二者相去甚遠。學歷表示學習經歷,比如完成了本科學習就是本科學歷,學位則表示通過學習取得學識并達到了相應學習能力程度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三級兩類”的學位體系,即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級,學術學位、專業學位兩個類別。這一體系中,并沒有專科這一層級。也就是說,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后,并沒有對應的學位,只有學歷證書。

在李健看來,沒有學位,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完成學業方面的評定標準比較模糊,不足以激勵學生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從全社會的層面上看,缺少學位,難免顯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這方面“低人一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培養出大規模的技能人才,為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職業教育在很多人心中并不完全受認可。

“職業教育也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李健說,職業教育絕不低人一等,同樣是一條成才的道路。

李健曾前往湖南懷化、江蘇吳中等地高職院校進行調研,在那里,他看到學生們大多來自較為貧困的地區,就讀于職業院校只是想學個技能,未來找到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這讓他憂心忡忡:“對他們來說,找到工作似乎比干好工作更重要。”

得不到更多的尊重與認可,何談追求?因此,授予學位,讓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得到認可,在李健看來是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第一步。

有質疑聲認為設立“副學士”學位形式大于意義。對此,李健回應稱:“給予‘名分’,是為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打基礎。如果把職業教育改革比喻成萬里長征,這最多是邁出了第一步。”

李健對增設學位的后續也有思考,他的構想是為學校和學生都設立相應的標準,只有辦學辦得好的學校才能夠授予學位,也只有學習學得好的學生才能夠獲得學位。這樣的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學校辦好教育,也推動學生努力學習。

“為什么我們的技術創新還是嚴重不足?”

李健對職業教育的關注,源于一次芬蘭訪學的經歷。

2007年,李健在芬蘭訪問學習,當時芬蘭的創新力在全球排名前列,當地企業諾基亞也是知名的創新型企業。

“在那里,我看見了跟我們國家大學培養體系差異很大的一個教育體系。”至今提起來,李健對此依然印象深刻:“當地非常重視高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教育跟企業跟經濟的結合。高校會直接從企業的實操部門聘請老師,這些具有長期實踐經驗和工作技能的工程師,能夠進行更加職業化的教學,教授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可以直接應用到工作中。”

“我國的高職教育也實行了‘雙聘制’,同時聘請了校內和校外的教師。”李健表示,雙邊制度的設計固然是好的,但在應用過程中,校外的教師起到的更多是輔助作用。

不僅僅是職業教育,李健常年身處高等教育一線崗位,對當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有更深的感觸。

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教育部數據顯示,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4002萬,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涌入人才市場,每年“就業難”都成為熱門話題。

另一方面,是技術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2021年1月26日,人社部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顯示,中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多達36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新晉排行25個短缺職業中,有15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占比60%。中國制造業的產能和產量在多數領域已經躍居全球第一,但高端制造的能力和技術卻顯著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多個領域被“卡脖子”。

“我一直在思考,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了,為什么實業界還這么缺人才?為什么我們的技術創新還是嚴重不足?”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李健。

李健認為,這幾年發達國家對我們“卡脖子”,深刻暴露出我們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短板。要突破現狀,不僅需要科技創新,而且還需要高端制造人才。“在高端制造領域,大量生產的細節需要依賴勞動者的技藝完成,而不是機器。從長期來看,要想徹底扭轉這種態勢,需要從人才培養模式入手,需要對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做一個比較大的變革,靠修修補補的小改動,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態勢。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遠遠落后于產業的發展,這對制造業的發展形成了掣肘。”李健說。

帶著強烈的使命感,他查閱了國內國外的很多資料,結合幾年來走訪各地的調研,尋找破題之策,這才有了2019年他提交的這份提案。

提案中,李健的建言不止步于職業教育,除了增設“副學士”學位,他還提出,要對目前“三級兩類”的學位體系進行改革。

“我國現行的學位條例是1981年開始實施的,已經過去了40年,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李健認為,“三級兩類”的學位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可以拓寬學位類型,建立起包括學術型、應用型、職業型三種學位類型,分別致力于培育高層次學術人才、高層次應用人才和高層次職業人才。

“應共同構成回應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李健在提案中寫道。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更為靈活多樣,再建構起富有彈性的學位對接機制,保障各類學生、畢業生可以結合自身學習發展需求,在不同學位類型間靈活選擇。

好提案要做到“三有”

在李健心中,寫好一件提案不容易,寫一件好提案更不容易。

“好提案,首先要選題準,然后還要寫得好。”在李健看來,選題準,就是提案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中心工作,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以及愛國統一戰線的其他重要問題,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

寫得好,就是需要做到“三有”:有問題、有分析、有建議。李健表示,提案首先要反映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其次要對問題的形成展開一定程度的分析,最后要落實在建議上,提出有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建議。“三者完備,才稱得上是一件‘好提案’。”

此前,李健始終堅持高標準履職盡責,積極建言,既關注社會民生熱點,也看向不易被大眾關注的角落——

2014年,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全國政協重點提案調研中,他為改善農村學生的營養健康貢獻一份力量;

2015年,他提交了關于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施免費高中教育的提案,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發聲;

2016年,在全國政協重點提案加快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調研、協商座談會上,他為推進我國食品安全建言獻策;

……

《關于設置“四級三類”學位體系,推動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19年度好提案,李健很開心,因為這說明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認可。

雖然為大專生要“名分”一事將李健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面對各方質疑,李健的內心仍感到很欣慰。“因為爭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關注,而關注的聲音多了,也許就能推動改變。”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健又遞交了一件關于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提案。

連續兩年為此發聲,是因為李健希望能讓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更進一步,讓職業教育成為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對于李健的提案,教育部多次給予回應。李健還了解到,對同樣提議設立“副學士”學位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于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設置副學士學位的建議”,教育部也在回復中提及,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修訂已經列入本屆全國人大立法五年規劃。下一步,將就是否設置副學士學位進一步廣泛聽取意見,并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修訂工作中統籌考慮。

李健的發聲有了回響。職業教育的春天也在一步步走近。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確定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單獨種類的教育。

在教育部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目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的12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獨木橋之外,更多的路浮現出來。

李健深知,學位條例牽扯太廣,修訂難度極大。他所能做的,就是繼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多看多聽多想,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采訪手記

培育產業工人“后備力量”

王亦凡

李健委員沒想到,因為一件提案,自己竟然像“網紅”一樣,也在熱搜榜上走了一圈,還引發了網友的一番“辯論”。

不過,這件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關于設置“四級三類”學位體系,推動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提案,除了立場鮮明地給大專生要“名分”外,還從增設副學士學位、形成“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四個層級、每一層級學位可設置三類學位類型、建構富有彈性的學位對接機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政協委員、教授、學者……多重身份地來回切換,讓李健不僅在專業領域擁有了豐富的素材,也讓他在履職方面有了更接地氣兒的“養料”。

身處高校,李健做得最多的事是授課,相處最多的人是學生,這讓他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但學校的課程設置卻鮮少涉及就業技能,更偏重于學術教學。

學術與實踐脫了節,怎么辦?在李健看來,這是由我國的學位體系決定的。我國現行的“三級兩類”學位體系中,只有學術學位、專業學位兩個類別,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邊界模糊,且沿襲學術學位的培養模式,并不能涵蓋高等教育各個層次,學位層級銜接機制不暢,不同層級、類別的學位制度也彈性不足。

教育有服務國家發展的目的。現今的學位制度頒布于1981年,當年的政治經濟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學術、科研人才的培養。但40年過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日新月異。當前中國正處在創新型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亟須大量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然而,當“中國制造”的追求由速度、規模轉向質量、效益時,產業工人隊伍卻多少拖了后腿:沒有受過系統技術職業教育的產業工人,可以從事簡單重復性勞動,卻難以適應專業化、精品化的產業新需求。

在李健看來,產業工人由弱到強,才能提振“中國制造”的精氣神兒,而正是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了大規模的技能人才,這些人才也正是技術工人的“后備力量”。在采訪中,李健多次說,“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也就是完善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從而進一步提升生源質量,強化人才培養。”

作為常年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李健稱得上是典型的腦力勞動者,教授的經濟學課程也更偏重理論層面。這樣的背景下,李健為何對高等職業教育加以關注,并連續兩年就相關話題撰寫提案?

交談之后,答案躍于紙上:擔當。

李健時時刻刻牢記作為政協委員的擔當,在教學工作中也不忘思考,才有了這件受到廣泛關注的“好提案”。

教育問題關系國計民生。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各界共識,國家層面給予重視,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社會也要逐步轉變傳統的人才觀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我們相信,職業教育的春天,終會到來。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李健 學位 提案 職業教育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区国产精品高清 | 日韩国产欧美中文综合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 | 亚洲欧美人妖另类激情综合 | 在线不卡视频V二区三区 |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