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為證明麻醉藥能“一捂就暈” 網紅醫生竟把自己迷暈
日前,“佛山23歲新入職女員工酒店內死亡”一案引發關注,媒體報道“女孩被下藥”“作案手法國內少見”后,警方尸檢鑒定書中“七氟烷中毒”的細節引起了科普博主們的討論。
對于七氟烷能否“一捂就暈”,粉絲超過200萬的@婦產科的陳大夫認為可行,但@江寧婆婆、@科學未來人和眾多麻醉科醫生均持否定態度。沒想到,為了保住自己的專業形象,@婦產科的陳大夫竟用七氟烷做實驗,將自己捂暈,目前相關視頻已刪除,其微博已關閉。
2月16日下午,@婦產科的陳大夫通過好友發文道歉稱“錯了就是錯了”,自稱已報警自首,但警察告知其七氟烷并非“管制藥品”。
緣起
佛山23歲女員工
因七氟烷中毒死亡
近日,廣東佛山,23歲地產公司女員工陳某梅被發現在酒店內身亡。2月9日,佛山市公安局高明分局微信公眾號發布通報稱,經查,該女子陳某梅(23歲)與報警男子彭某(39歲),同為某建筑工程公司資料室員工,陳某梅于2020年底入職。
警方通過現場勘查、走訪調查,結合第三方機構法醫鑒定意見,發現彭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已將其刑事拘留。2月10日,佛山市高明區人民檢察院發布通報稱,檢察院于10日依法對犯罪嫌疑人彭某以涉嫌強奸(致人死亡)罪作出批準逮捕決定。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10日,澎湃新聞報道稱,據死者親屬拿到的警方尸檢鑒定書顯示,陳某梅符合因七氟烷中毒致急性呼吸、循環功能障礙而死亡。警方將以過失致人死亡案偵查。
這一細節隨后引起了網友的關注,不少科普大V也參與討論。粉絲200余萬、自稱三甲專科醫院婦產科醫生的博主@婦產科的陳大夫率先發文,介紹了吸入性麻醉劑的危險性,并呼吁警方徹查七氟烷的流通渠道。但在其博文中,一句“還真的有這樣一捂就暈的藥物,那就是乙醚、七氟烷這類高純度的合成化學物”引發了爭議,且在該文被轉發過程中,引用頻率最高的就是這一句。
實驗
言論被批不專業
網紅醫生拿自己“開刀”
隨著此言論的傳播范圍擴大,2月15日,@江寧婆婆發文強調:“那種拍一下你的肩膀,沖你吹口氣和你說句話就分分鐘操控你的意識,讓你在清醒狀態下帶著他去銀行取錢的迷魂藥不存在。”文章中,@江寧婆婆提到了@婦產科的陳大夫的“出圈”言論,稱“這番話很不專業,很不嚴謹,很不負責”,“七氟烷確實是麻醉效果比乙醚更好的化學品,但是要達到‘一捂就暈’,乙醚做不到,七氟烷也做不到。一捂就死的化學品倒是很多。”科普博主@科學未來人也稱,@婦產科的陳大夫的說法很不嚴謹,或者說是錯誤的,建議其修改博文,以免誤導網友。
與此同時,在相關討論下,不少麻醉專業的網友留言稱,“一捂就暈”的麻醉藥目前不存在,且“醫學不同專科差別極大”,婦產科醫生對于麻醉藥的說法只能做參考,麻醉醫生的話才是最準確的。
看到自己被指正,@婦產科的陳大夫坐不住了,稱感覺自己不回復一下@江寧婆婆,“顯得不夠尊重他”。她直接拿自己做起了實驗,寫道“讓你們體會一下我有多嚴謹,我嚴謹起來,連自己都坑”。@婦產科的陳大夫還聲稱,視頻中的七氟烷是她很久以前“通過正規途徑購買的”,“現在這個途徑已經被封了”。目前,該視頻已經被刪。
而據網友反映,視頻中,@婦產科的陳大夫在不反抗不掙扎的情況下,一分多鐘后才被捂暈,根本不是“一捂就暈”。@江寧婆婆隨后也回應稱:此事的“核心應該是關注管制藥物的流向和普通人的防范重點。乙醚也罷七氟烷也罷,要是不能迷暈人還叫麻醉劑嗎,用來犯罪當然也有,但是吧,跑偏了醫生。”
道歉
接受大家的批評
我的關注點本身就錯了
事后,部分網友認為,@婦產科的陳大夫的做法違反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加強醫療機構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管理的通知。不過,七氟烷屬于吸入性麻醉藥,是處方藥,并不在《麻醉藥品品種目錄(2013年版)》和《精神藥品品種目錄(2013年版)》中。
16日,@婦產科的陳大夫微博關閉,簡介改為:“不用那么麻煩,我已經報警自首了。是我的鍋,我會勇于承擔。”隨著輿論進一步發酵,陳大夫通過健康博主@燒傷超人阿寶發文稱,自己實驗用的七氟烷是在網上藥店通過藥師開處方獲得的,當初是為了給狗做絕育手術使用。狗是其母親的,但狗在絕育手術之前就患狗瘟去世了。
在被網友指出七氟烷是“管制藥”后,陳大夫稱自己已報警自首,并稱警察告訴她“這藥不是管制的”,讓她找家醫院當醫療垃圾處理,處理好了再向警方匯報,警方會跟進這件事。
“然而我用自己做實驗這件事錯了就是錯了,我承認,并接受大家的批評。”陳大夫寫道。“經過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我覺得我的關注點本身就錯了。我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個人為什么能這么輕易獲取到七氟烷這件事上,而不是七氟烷的麻醉效果。我也倡議大家跟我一起,把關注點放到七氟烷的流通渠道上來,呼吁有關部門將七氟烷這種有迷藥效果的吸入性麻醉劑,一起加入至管制麻醉藥品中。”
綜合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觀察者網
快評
網紅醫生迷暈自己不可取
但也測驗出公眾擔心
梳理當事醫生的實驗操作,或許不能算科學嚴謹。除操作被指不規范之外,之前“一捂就暈”的描述也難免有夸大之辭。此外,考慮到實驗中自身的安全保障,以及可能導致的示范效應,都談不上可取。
但糾結于是15秒還是60秒迷暈,究竟有多大意義呢?試想,處心積慮的犯罪預謀者,總會找到“合適”的作案時間和作案空間的,只要他們有相關藥物。相比之下,人們更想知道,潛在犯罪者是如何取得這些藥物的?這些可能用于犯罪的藥物是否安全可控?如果存在法規或管理漏洞,該要如何堵上?
以此看來,拋開涉事醫生的目的和出發點,對相關醫學常識的科普,其實具備公共價值。這一實驗以及圍繞實驗的爭論,放大了一個涉及公眾安全的公共話題,讓人們由此及彼地關注到身邊的潛在風險點。關注麻醉藥物的溯源及管理問題,這是大家關心的;如何杜絕管理漏洞(如果有的話),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也是大家關注的。
事實上,猶如這一實驗呈現給公眾的,相關話題引起了警察、醫生、網友等公眾參與爭鳴。不斷有人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或指出實驗者的說法不嚴謹;或聚焦于七氟烷的管控問題。理不辯不明,愈辯愈明,討論本身就存在一個自我糾偏、讓真理脫穎的過程。當不斷有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貢獻智慧,謬誤才有可能得到澄清,真知才會武裝頭腦。
七氟烷雖然并非“管制藥品”,但不等于其危害性小,可以忽視。類似“非管制”但確有危害性的藥品有多少?對于其管制方式是否需要修正、管控其危害?思考和討論不能止步于網友和專業人士,也需要相關部門更深入地研究判斷。畢竟人命關天,堵住漏洞,防微杜漸,方為正道。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江隱
編輯:何方
關鍵詞:七氟烷 醫生 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