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一位保潔員的35年慈善路
今年60歲的趙永久,家住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惠民家園。這是一個公租房小區。住進帶電梯的公租房,趙永久說自己非常知足。
自2006年在紡織器材廠下崗后,趙永久一直從事保潔工作,一個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但他每月都會拿出工資的1/3,去資助貧困學子讀書。從1986年到現在,他已經堅持了30多年,共資助45個貧困生完成學業,捐款近20萬元。
為了節省開銷,趙永久30余年從沒買過新衣服。其間,他還賣掉了自己唯一的住房。 “我可能一輩子捐的錢都沒有別人一次捐款多,但也沒關系,總還是有困難的孩子,多幫一個是一個。”趙永久說。
凌晨4點半,作為保潔員的趙永久,總會準時出現在沈陽最繁華的商業街,他會推著自己破舊的三輪車,用雙手慢慢將路邊垃圾桶里的垃圾一一裝上三輪車運走。
“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就因意外過世,母親又一病不起,我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身邊的朋友、鄰居們給予了他莫大的幫助,讓他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也讓他體會到了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報恩社會,延續愛心”的情懷,從此扎根在趙永久的心中。
每次有媒體報道他的事跡,趙永久總會用塑料袋把報紙小心包好再放到柜子里。但其中一張報紙上,所有趙永久的名字都被劃爛了。“那年女兒8歲,我給一個家里很困難的小女孩買了根雪糕,被女兒看見了。”女兒趙文珠哭著問趙永久:“對別人比對自己的女兒都好,你算什么好人!”
后來,同樣下崗的妻子忍受不了丈夫的“慷慨”,提出離婚。“我岳父比較支持我,覺得我做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倆的單位開不出工資時,他就悄悄地給我媳婦兒拿點兒錢。”岳父的阻攔,讓這段婚姻維持了下去。
為了解開妻子心中的疙瘩,趙永久帶著妻子來到沈陽一所高校食堂,見到了一名午餐只有饅頭、咸菜、白開水的大學生。妻子親眼看見丈夫每月拿出50元錢資助的大學生時,心中的怒火瞬間消失了。從此之后,她便成為丈夫最堅定的支持者,時常邀請這名大學生到家里吃飯,有時還準備一罐肉醬讓他帶回學校。
再到后來,為了資助學生,趙永久和妻子商量賣了僅有的住房,很多人都以為他瘋了。“孩子已經供到一半了,不能放棄,再難我也要支持他們到大學畢業。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但我不能讓孩子們沒文化。”趙永久說:“房子賣了24萬元,除了給老媽留了些之外,剩下的18萬元都捐出去了。”
2020年4月,趙永久母親家中不慎失火,年近90歲的老人被困二樓陽臺,不得不跳樓逃生。慶幸的是,鄰居們在樓下用床墊接住了老人,并被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面對著母親的傷情,趙永久把家中積蓄湊在一起還不到1000元。得知趙永久家的困境后,愛心人士紛紛捐款,希望能幫他們一把,可趙永久不愿意接受。“我們的困難是暫時的,應該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渡過了暫時的難關后,趙永久又準時出現在沈陽最繁華的街道,繼續做著他保潔員的工作。“不能不做,還有孩子沒上完大學呢。”
在做慈善的這條路上,有人笑趙永久傻,也有人怪他呆。但面對周遭的評價,他總是一笑而過,繼續在他認定的路上前行。但愛心總是會得到認可,趙永久獲得2018年度“感動沈陽人物”“沈陽市道德模范”的榮譽。
這幾年,總有接受過趙永久資助的孩子找到他,想拿出錢來表達感激,但都被趙永久一一回絕:“把這些錢都捐出去,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前兩年,趙永久在女兒的幫助下注冊了微信,他的昵稱是“永善”。“我已經和很多愛心人士有了聯系,看到有這么多人和我一樣正在助人為樂,我真的很高興。”趙永久說。
(建輝)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慈善 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