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一期
鴻 蒙
鴻-蒙(局部)(陶瓷、金屬、霧氣、燈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物質無頭無尾,無始無終。始于混沌初開、生命誕生之前,生命盡滅也依然存在。
物質不一定有關生命,生命卻與物質息息相關。人類對于宇宙的所有想象都是已知生命體對于未知世界的敬仰。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有自己的創世說,來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將要到哪里去。”埃及、希臘、兩河流域、華夏文明,都有對于宇宙初始或者生命萌發的人文想象。在這個本源中,孕育著未來的生命和人類文明。
鴻蒙,亦作“鴻”,是中華文明系統中創世說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文明史的開端。在中國文化系統中,鴻蒙描述了人類文明之前遠古時代的氣象世界,在盤古開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這種自然的元氣叫做鴻蒙。《莊子·在宥》有云:“云將東游,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天象四神-玄武(陶瓷、金屬)400×60×350cm-2017年-郅敏
這個文化意象讓我著迷已久。在過去的近十年中,在完成了系列作品《河圖洛書》《黃河》《洛水》《天象四神》之后,我決定開始創作我心中的《鴻蒙》。2019年下半年,我開始創作,第一個階段歷時三個月。作品起初的規模為直徑3.5米,運用了漢字“永字八法”的原理,來構造一個可以無限復制和重構的結構,呼應中國的文化重構與組合。我的醫生朋友提供了一種叫做“苯環”的蛋白質構造,來象征生命始發時的狀態。我們可以把復雜的生命形態看作簡單單體的組合,所有的宇宙元素作為一個個單體,不斷重疊復制,相互關聯,組成具有魅力的生命體,象征生命本源的物質性。
《鴻蒙》以陶瓷、金屬、霧氣、光、影像、聲音等綜合材料構成,來營造鴻蒙宇宙中生命即將蓬勃而出的景象,創作的重點是光和霧氣的配合。霧氣,是變幻莫測、不可捉摸的,它可以是任何形狀—只要給予它一點點外力。這個外力可能是出于上天之手的風,可能是出于人介入的力量,也可能是來自光的映照。這些不可控的狀態讓我感覺找到了表達“鴻蒙”的語言,它們與我想表達的生命演進方向的不可控性是一致的。在作品中,這些意味相互契合在了一起。
地-象(陶瓷、金屬)240×240×70cm-2014-2017年-郅-敏
《鴻蒙》中有心臟搏動的聲音,有雷電,有霧氣,象征的是生命的回響和神秘。不斷向所有人提問自然之謎:進化的動力是什么?是環境造就和還是生存的動力所驅?生命與文明是偶然出現,還是必然演進?從何時開始?有沒有終結的一天?面對諸多謎題,如今的我們似乎只能順勢應對,雖然科學家在實驗室也經常引導蛋白向我們需要的方向進化,但是這和自然界的選擇壓力以及偶然性仍然無法相提并論。這些都是人類至今無法控制和了解的,包括生物進化的起源和方向,無法預料也無法逆轉。
2020年1月,《鴻蒙》在北京展出之后,我收到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的邀請,參加蘇州“自·長物志”展覽,來呼應展覽所探求的關于“物”的人文研究。蘇州金雞湖美術館的“自·長物志”,是吳洪亮先生策劃的“自”系列展覽的第三展。他說:“自·長物志”是以明末文震亨的《長物志》為起點,對“物”的再探求。前面兩個展覽分別是“自·牡丹亭”與“自·滄浪亭”,皆是從蘇州本地文脈出發策劃的當代藝術展,是對昆曲與園林的再思考。
鴻-蒙(局部)(陶瓷、金屬、霧氣、燈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吳洪亮在前言中的提問讓我反思良久。“《長物志》中的那些‘長物’是多余之物、還是文震亨們生命中的必需之物呢?這其中的復雜性難于厘清。”當然吳洪亮希望此展的策劃要跳出藩籬,從國際與歷史的角度反觀固有的一些問題。他不希望只是討論那些所謂的古雅之趣,而要在“格物”的邏輯下,探求更多物與人、物與社會、物與歷史的關系,甚至是“物”之于世事、人心的反作用力。
吳洪亮與我有一番深入的談話,他說:“這次武漢的疫情也提示我,于當下此展并非是一個輕飄飄的話題。(《長物志》)作者文震亨,作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曾孫,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他能寫出《長物志》這樣的書,我并不感到稀奇。但當清兵逼近,他卻投河自盡,自盡不成,則斷食而亡。這樣一個養尊處優的人,為何能如此決絕?這令我的記憶撕開了一道口子,想到了伯夷、叔齊采薇時的場景;想到了屈原與漁夫對話時的尷尬;想到了王國維在昆明湖自盡時的狀態;想到了梁漱溟的父親說出‘這個世界會好嗎?’那一刻的惆悵。文震亨的決絕,使《長物志》這本書平添了幾許悲劇的能量!也使我對于展覽的厚度有了新的考量。”
鴻-蒙(局部)(陶瓷、金屬、霧氣、燈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這樣的議題給我了一次深化作品的機會,正值全球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社會生活、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與“物”的關系愈加微妙而復雜,在這種情形下,我決定以更加有利于與觀者交流的方式來進行創作。自2015年籌備中國美術館的展覽開始,我的工作方式就已經改變,不再是先完成作品再尋求展覽地點,而是盡可能依據場地空間來創作,這樣就完全改變了雕塑與展示空間之間的關系,雕塑的形態和存在的空間更加一體化。
許倬云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要用你的遠見來預見你的未見,非常精辟。小至人生,大至文化,同理可推。我在工作中的所有努力都奔向一個目標:挖掘自我潛能、樹立人文精神。因此,這件作品不一定完善、完美,但我希望在拓展藝術語言的過程中繼續挖掘自我潛能,挑戰自我。潛能,就是“潛在的能力”。盡管外在的生活似乎已經有很大發展,但人內在的絕大多數能力有可能仍在沉睡,如果不挖掘,這些能力也許會一直沉睡下去。物質的潛能同樣如此。
“鴻蒙”,是一個起始,是中華文明史的發端。《鴻蒙》這一作品,也是我嘗試多種媒介的一個發端。其間不易,不可贅述,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這條孤獨而艱辛的創作道路,來凝結當代中國的文化成果,將其融匯到新時代文化與文明的大河之中。未來是凸顯創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時代。我堅信,藝術仍然將作為人類演進的非凡動力之一,來探求認識世界的新路徑、新方法,與哲學、科學并駕齊驅。
藝術,是追求光明的一條大道。在這條大道上行走,有陽光、雨露,偶爾也有烏云滾滾。烏云,看似聲勢很大,但敵不過陽光。陽光,像劍一樣刺過,烏云便消散了,而光芒,不增不減,不會因烏云而暗淡或明亮。
光明,不卑不亢,一直存在而已。
天象四神-朱雀(陶瓷、金屬)620×150×220cm-2017年-郅-敏
郅?敏
1975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陶瓷藝委會副秘書長、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委會副秘書長、委員,聯合國教科文國際陶瓷學會(IAC)成員。擔任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藝術設計評委、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作品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大型雕塑景觀作品《地·方》獲住建部“2012年度全國城市雕塑建設優秀獎”;主持多項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大型展覽;參加“卡塔爾雙年展”“法國中法藝術展”“意大利中國當代藝術展”等國際展事。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1月第一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生命 鴻蒙 作品 陶瓷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