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1年地方政協全會掃描>共同關注
大連海鮮品牌緣何“叫不響”?
——政協委員為業界“心病”把脈開方
人民政協網大連2月5日電(石朕 記者 呂東浩)大連擁有14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547家海產品養殖加工企業,盛產海參、鮑魚、蝦夷扇貝等海珍品,每年海鮮產品銷售額近700億元。
令人費解的是,大連海鮮至今沒有一個全國知名的特色品牌,為什么?日前舉行的大連市政協全會上,委員們扭住這一久治不愈的業界“心病”,剝繭抽絲、把脈開方。
“品牌建設不只是企業的事,也是地方政府及其經濟管理部門、行政執法部門及宣傳輿論部門齊抓共管的事。”大連市政協委員、旅順口區政協主席車民認為,一個地方如果知名品牌不多或者品牌得不到保護,經濟就會退化。大連應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稟賦,把特色海產品品牌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從思維理念、領導重視、機構建設、宣傳推介、打假維權與重點保護等方面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以品牌建設帶動經濟發展。
迄今,大連海參全產業鏈產值已經達到200億元,成為全市海洋漁業經濟優勢最突出、品牌影響力最大的產業。“大連海參在種質資源保護、育苗養殖技術、精深加工、產品品質等方面,在我國海參市場舉足輕重,但大連海參企業往往各自為戰,‘品牌’效應不斷被稀釋。”從事海洋生物種業科技研究的趙樹全委員建議有意識地推廣強化“大連海參”的概念,重點扶持能夠代表大連海參形象與品質的龍頭企業發展創新、做大做強。同時,加強海參行業管理,規劃行業標準,以高品質高標準,帶動海參企業抱團發力,共同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大連海參”品牌。
大連遠洋漁業裝備基礎較好、捕撈經驗豐富,2009年受農業農村部委托首次遠赴南極探捕磷蝦。自2013年起,平均年捕撈量約2.5萬噸,占全國總捕撈量的60%以上,產品質量和銷售價格穩居全國龍頭地位。同時,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研發提取南極磷蝦油脂、蛋白、甲殼素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市政協委員、遼漁集團黨委副書記孫傳仲建議整合國家和省市政策資源,制定大連南極磷蝦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科研扶持,提升南極磷蝦捕撈技術和高值化產品開發技術。創建國際一流的海洋生物創新研究中心,健全從研發到產業化之間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加快產業落地,促進南極磷蝦早日成為知名品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大連 海鮮品牌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