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優化就醫體驗 心律失常介入診療領域創新模式
1月28日,改善醫療服務典型經驗——心律失常患者術后服務管理模式創新線上交流會召開。會議由健康報社主辦,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作為學術支持,美敦力共同支持。
會上,相關機構負責人和專家們對“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開展以來取得的經驗和成績進行了介紹、分享,并針對心律失常患者術后隨訪的創新服務模式進行了交流探討,旨在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和預后。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山東省衛生健康委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與會領導及專家一致認為,改善醫療服務是一項持續性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涵。從2015年到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實施了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并在2018年到2020年的第二輪“行動計劃”中推廣“五項制度”和“十項重點工作”。根據全國醫院滿意度監測顯示,近年來,二三級公立醫院的門診和住院患者的滿意度均保持較高水平,其中山東省的患者滿意度和醫院員工滿意度在全國處于前列。山東省制定了“雙命名、雙提升、雙滿意”方案,從優質服務和智慧服務兩個方面制定標準和評估體系,推動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會上,相關領導和專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國多發慢病之一,心律失常也是一種常見病。我國心血管病專家既往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開展新技術普及和規范醫療行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來將在患者服務管理模式創新上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張澍:
“三遠工程”——心律失常介入診療領域創新模式
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頻率或節律異常,是臨床常見疾病。據估算,我國房顫患者超過1000萬名,其中75歲~84歲人口患病率達10%~20%。心律失常可顯著增加心衰、卒中、住院、死亡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巨大醫療支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這對心律失常患者診治及就醫帶來影響,也對醫療團隊提出考驗。在此過程中,我們發揮了“互聯網+”醫療的巨大潛力。于是,我們提出并實施“三遠工程”,即遠程培訓、遠程隨訪、遠程手術指導。
首先,我們開拓線上平臺,實現遠程培訓,包括理論培訓及手術視頻教學,以及國內線上學術會議、專題講座及專家論壇、國際線上學術會議、各國專家空中對話、跨學科交流等,進一步提升醫護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第二,建立遠程隨訪標準,發布專家共識,包括規范遠程隨訪標準流程、探討遠程隨訪服務模式、患者遠程隨訪數據管理及共享,以實現醫療服務同質化。
第三,嘗試遠程手術指導,開展線上“一對一”“點對點”帶教,包括講課及手術實時指導,發放便攜移動設備,實現基層手術室隨時實況直播,建立與發展遠程培訓中心、云端專家庫及病例庫,實現病例庫數據管理及共享。
除“三遠工程”之外,學會倡導多方位探索提升起搏器患者術后管理效果的新模式:通過“三遠工程”,進行遠程隨訪;建立專注于術后隨訪、按隨訪需求收費的第三方隨訪機制。
我們希望通過一些可參考、可復制的活動,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改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獲得感的目標。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教授
趙青:
心臟病患者術后隨訪新模式在起步
患者數據是一切慢病管理的基礎和核心。目前,我院共管理數十個患者微信群,數千位患者參與其中。患者按需提問,由6名群管理員、數十名護士、20名多學科醫生和2名藥師組成多學科團隊,為患者提供線上隨訪服務。
目前,全國每年新增大量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患者。需要說明的是,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不僅能干預相關疾病,還是一個診斷工具,可協助醫生進行慢病管理。對于安裝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的患者來說,定期隨訪是實現有效治療的一部分。目前,我院99%安裝心臟植入式電子設備的患者在醫院診室進行門診隨訪,1%患者正在進行遠程隨訪。
2020年9月20日,心律失常介入診療工程技術人員培訓項目在我院啟動。項目由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共同發起,旨在讓更多的心電生理和起搏醫師認識、了解、學習并最終掌握程控隨訪管理新模式。同時,我們建設工程技術人員培訓基地,以推進遠程隨訪、工程技術人員培訓的標準化、規范化,并助推第三方服務商模式的落地。
美敦力大中華區心臟節律管理
及診斷業務運營部門副總裁
林松:
提升患者就醫感受離不開社會力量助力
遠程隨訪技術的發展、心律失常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第三方隨訪模式的創新,將為患者帶來更加規范化的治療和更加舒適的就診體驗。未來,美敦力將繼續增加投入,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為起點,不斷完善培訓和程控隨訪技術,將創新模式從山東推廣到全國,并將繼續與中國醫師學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繼續拓寬合作內容,提高培訓質量。同時,為患者帶來優質、負擔得起的醫療解決方案,創新形式,為患者提供術后幫助。
在圓桌討論環節,各位嘉賓就如何打造優質的醫療服務模式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圓桌討論環節現場,從左到右分別為孟慶普、林松、張澍、華偉、趙琛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張澍:
“新時代”“健康中國”“心律失常”“疫情”……這幾個關鍵詞為我們心律失常專業醫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問題:身處新時代,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如何與醫療機構、醫療器械企業共同探索并建立心律失常患者服務新模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建立遠程服務系統;第二,建立對患者的長期管理體系;第三,建立第三方服務模式。從不同維度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華偉:
心臟起搏器、埋藏式除顫器等心臟植入器械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如果這些植入器械電量接近耗竭,要及時更換電池,如果其工作不正常,要及時調整參數并進行處理,因此安裝此類裝置的患者需每半年至1年去醫院進行測試。
我接診的約70%患者來自外地,遠程隨訪可減輕患者負擔,節省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遠程隨訪可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預后,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比如通過遠程隨訪,幾天或1周時間內就能了解患者狀況,發現病情變化,而不需要等待6個月或者1年,可提高診治效率。遠程隨訪目前在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是未來非常有前景的患者管理模式,應在醫保支付及醫護團隊、第三方隨訪中心等方面積極推動。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
李環廷:
早在8年前,我院就提出了“無障礙就醫”工程,從10個方面進行優化服務流程,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并召開相關會議。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態背景下,我院完成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服務平臺建設,本著一站式服務原則和融合、全方位、全流程服務理念,對服務平臺的微信小程序進行了全新改版,由原來的8個模塊增加到27個模塊,設置了700多個子問題,提供全程就醫服務需求。同時,創建智能微信客戶平臺,引入智能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引入訊飛語音錄入系統和微信機器人客服,實現了微信服務3個平臺的管理歸口,服務效率明顯提升。接下來,我院將積極參與心律失常患者術后程控隨訪管理的試點和推廣工作。
美敦力大中華區心臟節律管理
及診斷業務運營部門副總裁
林松:
對患者來說,預防、治療、管理是三位一體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如果我們能在疾病發生初期及時找到發病基本因素,并進行干預,這對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和國家都是有好處的。因此,除了遠程隨訪之外,我們更想做的事是遠程診斷和遠程監測,監測心臟病患者或健康人群的心臟指標,包括心率、血壓等,早期干預,避免其發展成慢病。此外,在療法上,我們將繼續探索微創治療,減少患者創傷。同時,結合大數據、慢病管理進行創新。方法和技術的創新是無止境的,最終希望推動疾病的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我們始終堅信,企業和專家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患者就醫的滿意度和舒適感。
第三方服務代表
趙琛:
在專家、行業學會的指導下,我們攜手生產廠家共同開展新的服務模式。近期,我們通過培訓工程技術人員,按行業規范要求,為中國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提供全新管理服務。未來,我們將更加專注包括院內、院外、家庭、遠程等心血管植入電子器械的服務管理。我們將與行業學會緊密合作,不斷提升服務商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充分發揮專業、專注的優勢,進一步提高服務的標準化水平,讓心律失常患者術后隨訪管理更加方便、高效。
當前,有大量患者植入心血管植入型電子器械,用于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和心力衰竭的診斷、監測和治療。患者術后需要定期進行隨訪,這是非常重要的術后管理過程。會上,在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制定的“心血管植入型電子器械術后隨訪的專家共識(2020)”的指導下,美敦力與第三方服務公司舉辦了簽約儀式,將在未來服務更多醫療機構,惠及更多患者。
編輯:楊嵐
關鍵詞:患者 隨訪 遠程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