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勇當抗疫保供先鋒

——記“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獲得者馬俊超

2021年02月04日 14:58  |  作者:高飛 趙煒 李婧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溫室暖意融融霧氣模糊眼鏡,幾尾鱸魚拍打水花濺在臉上,水培蔬菜叢叢茂盛覆蓋腳面……近日,記者走進北京市海淀區東北旺鎮的東北旺農業基地,在這里,200余畝農業用地讓探訪者感受到與時下嚴冬季節不符的勃勃生機。

這片地的主人叫馬俊超,2021年1月,由于在抗疫保供工作中的突出表現,他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

“今年要是有需要,咱繼續干!”聊起去年年初在抗疫保供工作中的事跡,馬俊超黝黑的臉龐泛起幾分自豪。即便已經來到北京25年,馬俊超壯實的身材、質樸的談吐依舊難掩“農民”本色,在3個多小時的訪談中,他那份“與眾不同”的融入血脈中的家國情懷讓人為之動容。

  

誠信經營,艱苦創業獲認可


馬俊超出生在河北省大名縣金灘鎮金北村。1996年,年僅14歲的他跟隨親戚來到北京,開始在海淀區小營批發市場的一家名為大名府香油坊的商鋪打工。

“那時什么活都干,但是不管多苦多累也很少說不字。”回憶起最初的打工時光,馬俊超神色淡然。

當年他在小營市場做過榨油、運貨、送糧等各種雜工,每日天不亮起床,一直忙到晚上九、十點才休息,到北京的頭幾年整日忙碌,馬俊超竟從沒有時間去天安門廣場。他告訴記者,支撐自己堅持下去的,是從小長輩教導“做事先做人,會做人就有活路”的信念。

2000年,積累了一定經驗的馬俊超開始創業,成立盛融商糧油經營部,主營農產品流通生意。他秉持“誠信服務,品質第一”的理念,長期堅持為社區孤寡老人提供免費送貨上門服務,小店的聲譽逐漸在市場內傳開。

危難時刻,方顯本色。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馬俊超在糧店逆市打出“疫情期間保國糧安全,絕不漲價”的橫幅,店里1800多包面粉、2000多包大米全部平價銷售,以實際行動為保供應穩民心作出貢獻。

“做生意雖然是為了掙錢,但也要顧全大局。”他的義舉終獲善果,中儲糧相關負責人被“不漲價”的招牌吸引,走進了他的小店。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將“國儲成品糧配送中心一號店”的牌匾授予馬俊超,這是中儲糧全國第一家成品糧配送店,馬俊超的事業發展也由此駛入快車道。

  

無畏逆行,勇挑抗疫保供重擔


2020年農歷正月初二,一通電話打斷了馬俊超在家鄉邯鄲過年的計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北京市蔬菜供應緊張,北京市商務局緊急通知外地農產品經銷商返京支持供應。馬俊超接到電話后來不及猶豫,便作別妻兒,帶領先行返京的26名員工投入抗疫保供戰斗中。

那是萬家團聚的時節,更是抗擊疫情的緊要關頭,保障農產品供應任務困難重重——缺少返城勞動力,馬俊超自己上手挑貨、搬菜;物資供應緊張,馬俊超無償捐出八萬枚雞蛋送給社區志愿者;農產品運輸不暢,馬俊超親自開車,兩個月時間在家鄉、蔬菜產地和北京之間跑了百余趟往返。

熟悉馬俊超的人知道,他有一句口頭禪:“我來!”工作團隊遇到困難,他說:“我來!”經營伙伴遭受風險,他說:“我來!”甚至在疫情高峰期無數人選擇躲避時,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說:“別急,我來!”

在北京菜品供應最緊急的時刻,馬俊超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東北旺農業基地大棚里尚未長成的菜品采摘上市。“看著那些還沒完全長成的油麥菜、蒿子桿、菠菜……確實心疼,但該讓它們發揮作用的時候不能只算眼前賬。”馬俊超表態。

“離長成還有十幾天,這些菜摘了太可惜,到底摘不摘?”“摘!還留啥,這菜就是這時候最頂用。菜園子不止養家糊口,心里有家,還得有國!”面對合伙人的質疑,當時的馬俊超沒有多作考慮,忍痛舍棄菜品長成后每棚可多出幾千元的收入,在26個大棚連拔三天,有效緩解了疫情高峰期北京菜品供應緊張的燃眉之急。“國家有困難我就上,群眾有需求我就干。”馬俊超簡短有力的話語背后,是一名“全國優秀農民工”鐵一般的擔當。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物資保障組”,這是馬俊超抗疫保供期間所在組織的“番號”。在北京農產品流通協會的支持下,這支他主動加入并親自擔任組長的隊伍,在疫情高峰期“點對點”服務社區92個,累計供應了1200多噸農產品。期間團隊無一人感染,圓滿完成應急保障任務,得到各社區居民、街道及區商委的一致好評,收到表彰錦旗7面,先后有十多個街道、數十個社區居委會發來感謝信。

  

篤志農業,融家國情懷于不懈奮斗


“他是有家國情懷的,這是一個人的格局,跟文化程度沒關系。”一位合伙人這樣評價馬俊超。“農業是我的根”,在馬俊超心里,農業既是他腳踏實地創業致富的根基,亦是他仰望星空實現家國情懷的抓手,做一名對家庭、對家鄉、對國家有擔當的農業從業者,是他一生的追求。2015年,馬俊超成立北京優鮮生活社區配送服務有限公司,懷著對家鄉發展的一份擔當,他將目光拓展到產業扶貧事業上。

“我做了25年農民工,現在日子過得不錯。回頭看看,家里還是有日子過得不如意的老鄉。是那片土地養育了我,伸一把手是應該的。”在他的家鄉,國家級貧困縣大名縣,馬俊超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建設蔬菜直供和蛋品加工基地十多個,解決貧困人口就業百余人。他的公司還多次到內蒙古、甘肅、河北張家口等貧困地區助力農產品上行,獲得當地貧困戶和政府的好評。

2018年,馬俊超和朋友一起承包了海淀區東北旺農業基地,并將基地的系列農產品商標申請為“京農夢”——“真覺得你是在做夢,出讓方很不理解,這片地北邊是中關村公園、南邊是軟件園,這寸土寸金的地方不得種金子才能收回成本嗎?”

這次馬俊超依然沒有只算“眼前賬”。“你說北京需要菜地不?我覺得需要!”馬俊超覺得,如果做商務、做地產都比做農業賺錢,可是如果只考慮眼前,今天這塊地用途變了,明天就會有其他的地跟著變,早晚有一天種糧食、種菜的地就不夠了。

多年農產品流通市場的摸爬滾打,使他悟出社區“菜籃子”服務品質,關鍵在于菜鮮價廉,但北京現有的菜品供應鏈運距過長、中間環節過多,很難提供高品質服務。他的目標,是以這座基地為窗口,探索出一條從種植基地到社區餐桌的直通車式可溯源的菜品配送服務模式。

如今,走進馬俊超的農業基地,觀賞性的園藝塑像在路旁向探訪者招手,生態化的魚菜共生系統持續產出綠色農產品,可溯源的草莓、西紅柿等果蔬隨手摘下便可送入口中,中科院、北大、中國農大等機構在這里設立實驗室,合力打造標準化種植示范區。

“我覺得農民也是個很崇高的職業。”馬俊超不無認真地向記者表示,他的夢想,就是讓北京居民方便地吃上放心菜,“哪怕是滿足一個家庭、一個人呢。”

“西郊山前家燕飛,菜花流水鱸魚肥”,正成為東北旺農業基地的真實寫照,從傳統糧油流通起家,向高質高效的都市農業進發,馬俊超以勇擔當、重實干的信念譜寫了一首現代農業“田園詩”,也筑就了無愧于心的“京農夢”。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馬俊 俊超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 亚洲一级一区二区三 | 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中文字字幕无线视频 |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