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國內首創 這家銀行存的全是科學數據
銀行,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知道科學數據銀行嗎?如果有一個銀行里放的不是金錢,而是海量的數據,你知道這種銀行有什么用嗎?
1月27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具有國際化服務能力的論文關聯數據存儲庫平臺——科學數據銀行ScienceDB。
這個銀行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自主研發,是一個論文關聯數據存儲平臺,能夠為論文關聯數據的匯聚、管理、開放、共享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為落實科研誠信、培育共享文化、加快數據流轉和促進國際合作提供平臺和服務保障。
大家知道,現實生活中的銀行是隨著貨幣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同樣的,科學數據銀行也是隨著科學數據的逐漸增多而產生的。信息技術與科學研究的交互融合引發了數據量的迅猛增長,促成了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的科研第四范式的到來,數據成為科研和創新的基礎驅動力。把數據存入科學數據銀行,能夠保障數據安全性、促進數據流通以及提升數據收益。
科研人員可以把各自收集整理的科學數據在數據銀行里進行儲存和出版,而數據銀行通過吸納“數據存款”,“變小錢為大錢,變死錢為活錢”,把分散在個人和集體中的數據資源集中起來,使其更容易被發現、訪問、互操作和重用。同時,學術論文投稿前,科研人員也可以將論文數據上傳到科學數據銀行。
科學數據銀行于2015年開始上線提供服務,為新型科研創新模式提供科學數據的共享和交流保障。自創辦起,科學數據銀行就十分重視與廣大學術期刊開展緊密合作,探索在我國實踐開展“論文+關聯數據”的新型學術出版生態建設,聚焦于促進國內論文關聯數據的開放共享工作,加快優質科學數據成果的內循環流通,推動數據再利用,實現數據價值再造,避免不必要的科研資金浪費,為凈化我國科研環境和培育共享文化貢獻力量。
發布會上,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表示,縱觀國際學術出版界,“論文+關聯數據”的聯合出版新生態已悄然到來,“科學數據出版”走入越來越多科學家的視野,科學數據銀行等平臺的建設為推動中科院內外科學數據成果發表及開放共享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嘗試。
科學數據銀行一直著眼于與國際高端學術品牌的交流,緊跟國際同行的發展態勢,為中國的科學數據成果提供了國際交流的舞臺。2020年科學數據銀行被施普林格·自然列為推薦的通用型數據存儲庫。截至目前,該推薦單元僅有7家存儲庫,科學數據銀行是國內唯一一家。
此外,本次發布會還正式推出了開放數據聯盟鏈ODC,并發起了《中國科學數據》出版聯盟倡議。
(科技日報北京1月27日電)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數據 銀行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