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博物志 市場 鑒賞 人物 古玩

首頁>收藏>聚焦

邊疆考古亮點頻現

2021年01月28日 16:26  |  作者:付裕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二道井子M138出土的彩繪陶器

二道井子M138出土的彩繪陶器

二道井子晚期聚落內的房址分布

二道井子晚期聚落內的房址分布

邊疆考古因其地域范圍和文化特點而具有獨特的價值。2020年,邊疆考古亮點尤多。特別是在邊疆地區考古新發現、城址與禮制建筑的探索、文化交流與多學科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工作進展。

重要考古遺址發掘成果顯著

新疆通天洞遺址考古成果是2020年最值得提起的邊疆考古成果之一,它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闊依塔斯村東北的一處花崗巖洞穴,海拔1810米。“作為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通天洞遺址出土的石制品種類豐富,發現距今8900-13000年的細石器,展現出舊石器時代晚期石葉技術特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于建軍表示:“烏爾禾地區發現的礫石石器豐富了新疆地區古人類石器技術文化內涵,為探討遠古人類遷徙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線索。此外,該遺址還發掘出土了錫青銅管殘件、距今5000年左右的黍等重要遺存。”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一支重要的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表示:“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遼西地區人口數量迅猛增長,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明顯,社會內部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有力,在對外關系中,戰爭因素非常突出。骨鏃的大量出土,可明顯地看出夏家店下層文化社會沖突加劇,大型城址和小型聚落的布局均重點強調防御功能。”

在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工作中,西藏洛扎縣廳村石棺墓考古工作頗為引人矚目。“洛扎廳村墓地考古學文化面貌同隆子縣斗玉鄉夏拉木墓地、扎囊縣結色溝墓地以及山南雅隆溝零星出土的考古學文化基本一致,與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麓地帶與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之間的早期考古學文化關系密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文博館員赤列次仁表示:“該遺址的發現有助于西藏腹心地帶早期考古學文化研究,不僅為建立西藏考古學年代框架提供重要資料,而且為這一區域在西藏早期就已經是‘南亞廊道’重要的通道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青海省都蘭哈日賽墓地考古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7座、燒祭遺跡9處、殉牲坑2座及堆石遺跡1處。墓地規模較小,但布局具有一定規律,隨葬陶器口沿部存在明顯的‘毀器’習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夏艷平介紹說:“由于‘毀器’習俗是鮮卑墓葬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該遺址的發現對于探索都蘭地區吐谷渾文化分布與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該遺址的墓葬形制、埋葬習俗、出土器物特點等初步判斷該墓地主體年代為7世紀至9世紀中葉。”

“裕民、四麻溝等遺址考古發掘中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尖圜底器、圜底器、片狀器組合在我國北方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可能與東西伯利亞地區(貝加爾湖周圍)早期文化有交流。”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博物館研究館員胡曉農通過裕民、四麻溝等遺址的考古發掘與調查對陰山山脈東段北麓草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進行研究。此次遺址的調查與發掘為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多元文化內涵提供重要材料。

考古探索城址與禮制建筑

“武周時期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為目前發現和發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兵兵表示:“慕容智墓出土了包括墓志在內的文字材料,還出土了大批隨葬品,部分隨葬品如木質胡床和床楣,各種典型的絲織物及鐵甲胄等,為吐谷渾墓葬考古研究提供了罕見的實物材料。墓葬信息的完整提取,對唐代高等級墓葬葬制的研究及河西其他地區、青海都蘭等柴達木東南地區發現的部分大致同時期墓葬的族屬認定提供參考。”

“通過對金上京皇城外南側、中軸大街中部西側的建筑遺跡進行的考古勘探,初步了解到金上京遺址皇城南門址通往南城南垣西門址的中軸大街兩側建筑址基本對稱分布。此次發掘區東部為一座高臺樓閣式建筑遺跡,其西側區域南北向以長廊分隔,形成不同的居住單元。所揭露的建筑遺存大致有早晚兩期年代差異。”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劉陽表示:“金上京為金王朝的早期都城,使用時間較短,遺存內涵相對單一,是認識近代歷史的標桿材料。”

“從磨盤村山城的考古發現入手,經過連續8年的發掘,已經可以初步架構起磨盤村山城始建、使用、廢棄、沿用的過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廷對金東夏國南京城進行考古發掘后表示:“根據城內發掘收獲,確認遺址內主要包含兩期文化遺存,其中晚期遺存屬于金末地方割據政權東夏國,為東夏國南京城故址。遺址內山城宮殿區、倉儲區的發現,為進一步確認該山城為東夏國南京故址提供證據。東夏國歷史在史書上記載很少,該遺址有助于進一步了解這一短暫割據政權的興衰史,對探索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意義。”

邊疆考古新發現收獲頗多

“新疆若羌黑山嶺綠松石采礦遺址是新疆境內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一處古代采礦遺址,反映出新疆早期大規模工業生產狀態。遺址無論是早期的四壩文化還是晚期的騸馬文化,其采礦技術與秦嶺、河西走廊采礦技術均頗為一致。”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先怡衡在對新疆若羌黑山嶺綠松石采礦遺址進行簡述時講道:“黑山嶺綠松石采礦遺址發現古礦坑110余處,可分為古代采礦工具加工區、采礦區、選礦區、生活區,該遺址群的功能分區十分完善。由此可見,新疆早期玉石采礦技術的源頭應與東方關系密切,這為改變新疆地區早期綠松石‘西來’的觀念提供重要材料。”

“桑達隆果墓地是一處沿用近千年的重要墓地。該墓地墓葬分布密集、關系復雜,多樣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遺物,是目前探索西藏西部早期喪葬習俗最系統的墓葬材料。”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何偉在講述西藏桑達龍果墓地考古發掘收獲時表示:“該墓地出土的木俑,在青藏高原是首次發現,其形制特征與新疆吐魯番一帶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通過對四海泡東等地點采集到的礦石和爐渣進行分析發現,礦石主要為銅、鐵、砷等元素共生礦石,部分礦石還含有少量的銀和錫,爐渣中發現大量的由銅砷等元素組成的合金顆粒,部分合金顆粒含有少量的銀和錫,應該是由銅砷為主的氧化礦石冶煉生產的銅砷合金。”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李延祥通過對嫩江中下游地區青銅冶金考古的新研究發現,該遺址群應當為松嫩平原地區首次發現的冶銅遺址,為松嫩平原地區冶金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邊疆考古已日益成為考古學科內關注的熱點地區,對闡釋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叢德新表示:“近年來,我國在邊疆與中原地區古代文化互動交流、共同推動華夏文明發展等方面,取得豐富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未來,邊疆考古工作將在學科體系構筑等考古研究重大內容上投入更多力量,同時加強各邊疆地區、各考古領域的合作與協調,共同推進邊疆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助推中國考古學邁上新臺階。”

(本文圖片來源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在赤峰——從二道井子遺址說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考古 遺址 文化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不卡精品 |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亚洲一区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