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1年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政在協商
破難點 補短板 強弱項
——吉林市政協主席王德勝談“兩個薄弱”問題破解之道
人民政協網1月27日電 (記者 高峰)“兩個薄弱”問題是制約市縣政協提升工作質量的瓶頸,也是影響其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的短板。2019年以來,吉林省吉林市政協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破難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市縣政協“兩個薄弱”問題,為新時代更好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創造了條件、夯實了基礎、增添了動力。
在1月24日召開的吉林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本報記者就解決市縣政協“兩個薄弱”問題的探索實踐,專訪了省政協常委、吉林市政協主席王德勝。
記者:請您談一下吉林市政協系統“兩個薄弱”問題,都有哪些具體表現?
王德勝:“兩個薄弱”是指市縣政協基礎工作薄弱、人員力量薄弱。“兩個薄弱”問題在吉林市政協系統,主要體現在“四個缺失”:協商平臺缺失。基層搭建協商平臺不夠,鄉鎮(街道)、村(社區)基本沒有政協履職的平臺。協商制度缺失。基層協商主業不夠突出,專題協商制度不夠健全,民主協商不夠經常規范。人員力量缺失。縣(市、區)政協機關人員力量嚴重不足,專委會數量少,有的出現“一委一人”現象,有的區政協機關人員編制只有12—13名,且老同志偏多,難以適應新形勢需要。組織領導缺失。鄉鎮(街道)層面沒有明確聯系政協工作的領導,政協工作沒有延伸到鄉鎮(街道)和村(社區)。
記者:吉林市政協在破解市縣政協“兩個薄弱”問題上,都有哪些具體實踐和做法?
王德勝:一是搭建基層協商平臺。去年上半年,我們大力推進政協委員聯絡站建設,搭建基層協商平臺,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堅持條塊結合,分層次、分領域、分界別,在全市建成委員聯絡站82個,構建了市縣鄉(街道)村(社區)四級委員聯絡站體系。省政協在全省推廣了吉林市政協的經驗做法。二是打造基層協商品牌。按照省政協“協商—搭臺”“搭臺—協商”總體思路,堅持“不建機構建機制、不建組織建平臺”原則,全力推進市縣兩級協商平臺建設。市政協在全省率先建立“雙月協商”座談會制度,組織開展召開了10次“雙月協商”活動。市政協著力打造“吉事好商量”協商品牌,樺甸市、磐石市、舒蘭市政協打造了“金城商量”“石話實說”“稻城之聲”等各具特色的協商品牌。三是推行基層案例模式。推行“案例工作法”,用典型案例指導推動市縣政協工作。總結形成一批豐富鮮活的協商案例,提高基層協商質量和效果。四是加強基層政協領導。全面落實鄉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聯系政協工作的規定,確保基層政協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記者:通過不懈努力,全市政協系統解決“兩個薄弱”問題,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王德勝:主要體現在“三個加強”:一是協商主責主業得到加強。著力構建以政協全體會議為龍頭,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專題協商會議為重點,以雙月協商座談會和對口協商會、界別協商會、提案辦理協商會等為常態的“1+2+6+N”協商議政新格局,形成了協商議政“品牌”效應。二是基層政協活力得到加強。開展“協商在一線”活動100余次,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問題90余個,構建起政協參與基層治理的“江城模式”,推動了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三是人員機構編制得到加強。主動爭取黨委重視支持,實現內設機構、領導職數、機關編制“三個增加”。市政協在原有7個專委會基礎上,新增2個專委會,新增行政編制12個;新增設1個事業單位,成立了市政協協商議政服務中心,增加了10個事業編制。目前,吉林市所屬9個縣(市、區)政協,均新增設了1個事業單位。市縣兩級政協共增加人員編制72名,有效彌補了政協機關人員力量薄弱問題,新進了一批年輕干部,政協系統活力明顯增強。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協商 政協 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