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群眾在哪里 服務到哪里
河北灤平織好“志愿服務網”1月19日,河北承德市灤平縣孫營村58歲的村民王常榮,收到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送來的老花鏡,王常榮一邊認真地編織,一邊笑不攏嘴,向記者講著“中心”帶來的便利,“‘中心’引來了志愿者,給我們開辦編織培訓班,讓我們學了手藝、有錢掙!可歲數大了眼神不好,這不‘中心’又幫助聯系愛心志愿者,贈送我們一人一副老花鏡,這個‘中心’真好,真是建在了我們心坎兒上!”
王常榮所說的“中心”,正是灤平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兩個平臺融合共建而形成的“中心”。在建設過程中,灤平縣依托“中心—所—站”三級組織構架,以志愿服務為抓手,志愿者作為活動主體,“中心”作為“神經中樞”和信息發布平臺,建在縣直、鄉鎮的“所”作為群眾身邊的“根據地”,各村(社區)的“站”作為連接最基層群眾的“神經末梢”,如此編織起一張一觸皆應的“志愿服務網”。
如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有效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3年來,按照“群眾在哪里,志愿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指導思想,圍繞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灤平結合基層實際,創新方式方法,弘揚主流價值觀,把文明實踐活動融入百姓生活。
“灤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與融媒體中心同步推進,上接‘云端’,下接地氣,實現了以‘融’促‘化’。”灤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秀宏說,將“中心”建在“平臺”上,既避免了重復建設,也豐富了平臺內容,通過“灤平融媒”客戶端這一載體,實現了內容與信息的共融共享、群眾需求與志愿服務的無縫對接,達到了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的目的。截至目前,全縣黨員干部、縣直工作人員、群眾志愿者等在覆蓋全縣縣直、鄉鎮的39個文明實踐所、村(社區)的214個文明實踐站密織“志愿服務網”。
“我家種梨樹10多年了,我可以做志愿者,把種樹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教給更多的果農!”槐樹村村民張瑞蘭是十里八村栽種果樹的行家里手。
“梨樹越栽越多,可每棵樹行距多少,開溝寬多少、深多少,真讓我犯了難。”愁眉不展的清水泉村村民田茹萍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需求信息”發在了“中心”上,沒想到第一時間就被張瑞蘭看到,第二天,槐樹村女子技術服務隊隊員們就來到了田茹萍的梨園。
有了“中心”,志愿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夠通過“中心”及時得到回應和解決。通過“中心”,許多好人好事也走進群眾視野:“河北好人”李云鵬十年如一日幫扶農村貧困學生;大柵子村村民楊玉林照顧患病父母二十余載;東山村計生專干孫艷芹如何孝老敬親……
“我們將繼續著眼于凝聚、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成黨和基層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灤平縣委書記趙振清說。
(周 易 武海波 楊 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6日 13 版)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志愿服務網 文明 群眾